当前位置: 首页 > 荐读

从“稳”和“进”看2022年经济发展

来源:今日中国 丨 作者:卞永祖 丨 时间:2022-03-09 丨 责编:郭素萍

  2022年3月5日,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会中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从“稳”和“进”的角度详细阐述了2022年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实现的目标和具体措施,全面贯彻了新发展理念和习近平经济思想,内容客观、求真、务实,充分展现了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心。 


  稳字当头 


  2021年,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经济增速居于世界各国前列,人均GDP达到1.25万美元,与世界银行制定的2021年高收入国家标准已经非常接近。同时,这一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召开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制定第三个历史决议等重大活动,为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从外部看,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叠加热点地区局势动荡的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将会持续紧张,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更加不明确;从内部看,虽然去年经济总体增速达到了8.1%的高速度,但是第三、四季度分别只有4.9%、4%,下滑趋势较为明显,很可能对2022年一、二季度的经济增长带来较大压力。同时,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发展并不平衡,中小企业面临原材料、物流以及人工成本上涨的难题,经营困难加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促进就业和扩大消费的难度。 


  因此,稳定经济发展速度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首要内容之一。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关键词。据统计,报告中“稳”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了76次之多,稳字当头、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已经成为共识。从整个报告来看,“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要稳经济增速。当前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要想让中国经济这条大船行稳致远,必须要在多重目标中寻找多重平衡。其中,维持经济的中高速发展要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报告把2022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5%左右,这是一个客观务实的发展要求。跟开放以来的时期对比,这一数字有些保守,从而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更高质量发展预留了空间。从当前的经济环境看,这一数字相比于过去两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有较明显提升,尤其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更是表明了中央要扭转当前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必须主动出击的决心。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付出多方面的艰苦努力。比如,政府将出台多项措施促进投资,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大动力。重点是加快推动市政和产业园区、保障性安居工程、基础设施、教育养老、文化旅游、农林水利等领域与民生关系密切的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有力托底今年经济目标的实现。为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人民币,有望带动民间投资以十万亿计。同时,始终把促进中小企业增长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各地为中小企业的减税降费力度只增不减,并且加快金融机构改革,利用数字技术解决好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其次,要稳民生。改善民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本次报告高度关注的领域之一。改善民生的途径在于提高居民收入,就业是提高收入的主要渠道。在本次报告中共有三十多处提到就业,提出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对新增城镇就业岗位以及调查失业率提出了明确目标要求,利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员工培训,让更多人掌握新技能、适应新岗位。从最近几年的数据来看,由于中国政府对这方面倾注了最大精力,最终效果也往往会超出预定目标。 


  政府财政也向民生领域倾斜。比如,今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将达到9.8万亿元,增长18%,并且要求各级政府必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新增的财力要下沉基层,用于落实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政策。同时要促进农村全面振兴,继续巩固脱贫成果,尤其是高度重视粮食能源保障问题。当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中国要确保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第三,要稳金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稳定的金融环境是经济稳定发展、人民幸福生活的前提。这几年中国加快了金融领域的改革开放步伐,持之以恒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同时也要看到,当前西方主要经济体面临货币政策转向的压力,有可能引发世界金融市场的波动,给各国带来明显的溢出效应。中国要彻底杜绝系统性风险的发生,不仅要化解存量风险,还要在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减少新增风险,积极防御外来风险。 


  报告中提出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低于去年,恰恰就是审慎态度的重要体现。货币政策既要灵活又要适度,确保资金主要流向实体经济。针对近几年平台企业无序扩张、打压竞争对手的情况,报告明确提出既要“依法平等保护企业产权、自主经营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又要正确把握和认识资本发展和行为规律,引导资本规范发展,坚决破除垄断行为。更好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确保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中国特色金融体系的重要优势。 


  稳中有进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创新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巨大,如何在“稳”的基础上,加快改革、弥补制度和技术短板,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才是当前更大的目标。在报告中,处处体现出“进”的内容和规划,指明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一是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庄严提出,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之路无坦途,从根本上阐述了改革在中国经济工作中的重要性。当前,一些不适应时代的思维、观念以及制度不利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在全球经济竞争加剧的形势下,这些束缚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加凸显。报告提出要利用科技手段、数字化技术提高服务效率,优化营商环境,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管理成本,还可以更大程度上加快中国数字社会建设和数字经济转型,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更有利位置。同时要发挥资本市场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出全面实行股票注册制改革,将成为推动中国金融更快发展的重大动力。  


  二是推进共同富裕。内需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发挥中国的超大消费市场优势,关键在于提高所有人收入水平,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必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作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努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走在了快车道上,不过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中国居民的消费动力有所下降。为此报告提出,要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增强区域间和区域内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三是要突破技术短板。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更多体现在科技的竞争上,部分领域存在“卡脖子”的现象,对中国产业链安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了阻碍。因此,科技也成为报告所强调的另外一个关键词,不仅提出了重大科技立项、加大科技投入、创新金融支持科技发展等一系列措施,也提出要提升科技中介服务水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布局等要求,从根本上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强国”梦想。 (卞永祖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


专栏
荐读
专题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