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荐读

生动诠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奥运盛会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陈文兵 丨 时间:2022-03-09 丨 责编:郭素萍

陈文兵  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在百年大变局加速发展、全球性挑战日趋严峻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回答和解决当今时代之问、为世界人民开创美好未来的中国方案。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还在多个重要场合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那就是: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和各国之间的互利合作,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在2月4日至20日举行的第24届北京冬奥会上,来自9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运动员奋力拼搏、超越自我,取得刷新2项世界纪录和17项冬奥会纪录的优异成绩。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称赞北京冬奥会是“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他感谢中国人民、北京冬奥组委出色和安全的组织服务,并代表国际奥委会向中国人民颁发奥林匹克奖杯。

北京冬奥会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是奥运史上的精美乐章,也是在中华大地上奏响的精彩华章,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生动范例,必将载入奥林匹克运动史册,促进人类社会更加走向团结、和平、发展和繁荣。

践行奥林匹克格言,奏响命运与共交响曲。北京冬奥会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诞生后举办的首届冬奥会,其“一起向未来”的主题口号与奥林匹克新格言高度契合,表达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共克时艰、追逐梦想的决心。团结合作、命运与共,既是奥林匹克运动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初衷。习近平主席强调,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更团结”正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在会见巴赫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各国与其在190多条小船上,不如同在一条大船上,共同拥有更美好未来”“共同坐上新时代的‘诺亚方舟’,人类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古特雷斯称,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团结的灯塔,“一起向未来”的主题口号表达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心声。冬奥会开幕式上,镌刻着所有代表团名字的“小雪花”共同构成闪耀的“大雪花”,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实写照。柬埔寨奥委会秘书长瓦占伦表示,北京冬奥会书写了国际体育史上的新篇章,中国为奥林匹克运动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举维护和平旗帜,建设和谐国际大家庭。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向往,维护和平是每个国家都应该肩负的责任。和平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价值之一,《奥林匹克宪章》开宗明义指出:“奥林匹克主义的目标是使体育为人类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人类尊严,建设和平社会。”习近平主席在冬奥会欢迎宴会的致辞中指出:“自古以来,奥林匹克运动承载着人类对和平、团结、进步的美好追求”“我们应该牢记奥林匹克运动初心,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奥林匹克运动为和平而生,因和平而兴”“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对话协商,努力化解分歧,消弭冲突,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北京冬奥会处处闪耀着和平的光辉。2021年12月,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由中国和国际奥委会起草并得到173个联合国会员国共提的奥林匹克休战决议,联合国首次为冬奥会发行主题为“体育促进和平”的纪念邮票,《和平——命运共同体》的旋律在冬奥会欢迎宴会大厅和国家体育场上空数次奏响,无不体现出国际社会对和平的美好期盼,以及中国作为东道国对促进世界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懈追求。古特雷斯称,北京冬奥会一定能成为世界和平的助推器。

弘扬合作共赢精神,促进世界繁荣发展。实现世界共同繁荣、增进各国人民福祉是习近平主席一直牵挂、念兹在兹的心愿。2021年7月,他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的主旨讲话中指出:“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权利。”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人的体力、智力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体育在促进人类发展中的作用。他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凝聚力量。”北京冬奥会是一届促进发展繁荣的盛会。自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我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超过3.46亿人,提前实现“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预计到2025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中国冰雪运动大发展无疑将为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巴赫表示,3亿人参加冰雪运动是全球冬季体育项目的里程碑,开启了全球冬季运动的新时代。

秉持开放包容心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主席指出:“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北京冬奥会既是展示中国文化的大舞台,同时也处处闪耀着其他文化的火花。冬奥村里,剪纸、风筝、景泰蓝、宫灯等中国文化元素气氛浓厚,而来自其他国家的运动员也带来本国习俗和文化,中外文化竞相展示、异彩纷呈。开幕式上运动员走过冰雪雕刻的“中国门”、焰火在空中呈现“迎客松”造型,闭幕式上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折柳《送别》,无不让人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厚重。与此同时,苏格兰风笛在冰壶赛事前演奏、英国歌曲《想象》在鸟巢上空回响、“意大利时间”在闭幕式上精彩演绎,又让人体会到其他文化的魅力。在冬奥会欢迎宴会上,习近平主席呼吁:“要顺应时代潮流,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冬奥会为各国运动员和观众架起了一座理解的桥梁,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搭建了沟通的舞台,使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相辉映,在世界面临困难和挑战的时刻发出了携手前行的时代强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完美诠释。

坚持绿色办奥理念,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习近平主席提出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理念,强调“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将“绿色办奥”作为办奥的首要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奥林匹克运动领域的实际应用和重大创新,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科学精神和中国智慧。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北京冬奥会筹办始终,绿色成为北京冬奥会的亮丽底色。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全部39个场馆中,有10个利用既有场馆遗产,4个利用土地遗产。北京冬奥会碳排放全部实现中和,是首届在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全面推进国际奥委会可持续性政策的赛事。首钢工业园创造了城市工业遗存保护利用的成功范式,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系统制冰技术使碳排放接近零,冬奥会所有竞赛场馆100%使用绿色电力。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等认为,北京冬奥会履行了碳中和办赛承诺,是对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北京冬奥会虽已成功落幕,但它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的创举、为世界各国人民战胜挑战和实现梦想所激发的信心与力量将被人们不断认识,它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也给人们带来思考。

扩大体育交流,厚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民意基础。体育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语言和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鲜明标志。奥林匹克精神超越国界,在世界各国人民中深入人心。奥林匹克运动既是运动员成就个人梦想的舞台,也是展示国家软实力、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平台。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主席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体育外交的作用,用好北京冬奥会办奥经验,高质量办好在华举办的重大体育赛事和中外体育交流年等活动,向世界展示一个进步、自信、开放、包容的中国形象,促进各国人民心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世界各国走深走实。

开展务实合作,拉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利益纽带。北京冬奥会既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冬奥会期间,数十位国际政要克服疫情影响而来,既是应“冬奥之约”,也是为合作大计。冬奥会开幕式前后,习近平主席在连续3天里同有关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王室成员和国际组织负责人举行了20多场会谈会见,同他们就抗疫合作、经济复苏、绿色发展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取得丰硕成果,使“冬奥舞台”成为我国同有关国家开展合作的重要平台。我们要以务实合作为抓手,不断拉紧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利益纽带,为世界发展繁荣提供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坚持守正创新,丰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质内涵。北京冬奥会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体育领域的一次生动实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注入了新鲜元素和时代内容。这表明,奥林匹克运动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效实践路径。这启示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与时倶进、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要勇于实践,在各层面、多领域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这一重要理念为推动世界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我们还要善于理论创新,将实践中取得的规律性认识和从世界其他文化中获得的积极成分充实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中,做到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丰富和发展。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北京冬奥会取得的巨大成功表明,只要我们秉持开放态度、本着忠诚愿望、采取务实举措、展示包容胸襟,就能凝聚各国人民建设美好世界的共同追求和最大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能展现出强大的感召力,不断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和支持,从而推动人类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


专栏
荐读
专题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