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荐读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如何探索形成的?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李志明 丨 时间:2022-10-20 丨 责编:乐水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作报告时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表明,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将带领全体中国人民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循此路径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来源:新华网

那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如何探索形成的?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1949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革命胜利后的总任务是在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使中国稳步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国家”进入到“社会主义国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开启工业化进程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01.

“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最初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全部理论与实践,都是围绕“四个现代化”这个主题来展开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面对极为薄弱的经济基础以及“连一辆拖拉机都制造不出来”的工业底子,必须将实现国家工业化作为迈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原第一汽车制造厂)简称“第一汽车”,1953年7月15日在长春破土动工,中国汽车工业从这里起步。

在1954年9月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要把中国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在经过几个五年计划后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的宏伟设想,工业化正式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首要目标。

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关于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等四个方面现代化的现代化建设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最初表述。

后来,随着实践形势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调整、发展和完善了对国家建设现代化战略性目标的提法。

1964年12月21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

根据毛泽东建议,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首次确定了“四个现代化”目标的规范表述,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这样,“四个现代化”的口号就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开来,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团结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02.

“中国式的现代化”及其全面升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初步形成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当时,中国共产党最为关切的问题是社会主义中国要搞什么样的现代化。

经过深刻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最终选择“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深圳笔架山下的白沙岭片区,是早期深圳建设大军的集居地。如今这里叫作“华强北”,它已经成为全球创新的集聚地,被硅谷企业家赞为“硬件的硅谷”。深圳经济特区于1980年8月正式成立,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来源:央视新闻

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开创者。他对“四个现代化”目标做出了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校正,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个“中国式的现代化”新目标。

按照邓小平的设想,“小康社会”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将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标准放低一些,调整为实现“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的“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有相当差距;二是其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是共同小康,追求的是“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的美好生活状态。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右一)时,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

这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现实国情以及中国与西方国家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的具体实际出发,对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内涵和标准所作的符合客观事实的重大调整。

“中国式的现代化”与“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有机统一、相互促进,深化了中国推进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规划、发展步骤和阶段目标,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境界。

到了21世纪初,中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当时实现的小康生活“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属于总体小康。

总体小康以温饱为主要参照物,以衣食有余为基本体现,人们的生存性消费(如物质消费)得到极大改善,但发展性消费还未得到满足。

于是,江泽民、胡锦涛分别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和“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全面小康社会”是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全面升级版——除了经济发展以外,还包括了民主法治、文化建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升级,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不断进行调整和细化的过程,是对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以及“中国式的现代化”设想的重要发展和逻辑延伸。

03.

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完善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瞄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进行了艰辛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最终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俯瞰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下姜村(2022年6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来源:新华网

浙江省台州市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给市民办理业务(2018年3月28日摄)。来源:新华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即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始朝着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并使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全局出发,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从此,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标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内涵,是继“四个现代化”之后中国提出并追求的“第五个现代化”。

如果说“四个现代化”主要是从生产力和物质基础的层面探索现代化,旨在极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那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主要从上层建筑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层面探索现代化,旨在从上层建筑层面减少“四个现代化”在新时代进一步推进和实现的阻碍,这也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特征和重要内涵之一。

  这是2017年10月1日在北京东单路口拍摄的“五位一体”花坛。来源:新华网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仅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物质文明“一维”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维”的维度增加,还以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贡献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重新界定了质的规定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突出自主性,坚定走自己的路,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突出开创性,带领14亿多中国人民共同迈入现代化行列,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格局,成就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突出普惠性,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致力于使全体人民过上美好生活;

突出协调性,不仅要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而且要求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进而创造“五大文明”协同发展以及社会全面进步的文明;

突出可持续性,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将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突出和平性,彻底颠覆“零和博弈”思维和“国强必霸”逻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 END -

作者 | 李志明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责编 | 宁静

校对 | 何瑜婷

专栏
荐读
专题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