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四个坚持”,构建更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陈菊霞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5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中亚峰会上指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要做到“坚持守望相助、坚持共同发展、坚持普遍安全、坚持世代友好”的“四个坚持”,共建守望相助、团结互信、合作共赢、相互成就、远离冲突、永沐和平、相知相亲、同心同德的共同体。这为未来开启中国—中亚关系新的“黄金三十年”明确了定位和合作方向,对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中亚国家坚持守望相助,深化战略互信,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提升双边关系新定位,建设守望相助、团结互信的共同体,是筑牢中国—中亚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保障。“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中国和中亚五国关系一直积极、稳健向前发展,在31年中完成了从睦邻友好到战略合作伙伴,再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跨越式发展。
此次峰会明确提出加强中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中吉关系为新时代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定位中乌是可靠的全天候战略伙伴,深化中塔、中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促使中国—中亚关系再创历史新高,进一步推动中国—中亚国家战略互信迈上新台阶,为双方互利合作增添了新动力,开启中国—中亚关系新的“黄金三十年”。这得益于中国与中亚国家交往中各方恪守互不干涉内政的底线,根植于各方对彼此探索自身发展道路的尊重,成长于各方对彼此核心利益的关切,持久于各方对彼此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支持。
中国—中亚国家坚持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机遇,坚持公平发展观、正确义利观,建设合作共赢、相互成就的共同体,是筑牢中国—中亚国家共同体的物质基础。“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在中国—中亚携手共同发展的31载历程中,共享发展机遇,兼顾彼此合理发展关切,践行以义为先、义利相兼、义重于利、合作共赢的理念,将本国的发展愿景、发展实践融入地区、国际发展大势之中,形成内外联动的发展效应,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实现其对发展规模效益的追求。
此次峰会,中国—中亚国家共签署100余份各领域合作协议,孵化多个促进多领域发展合作的长效机制。这得益于中国与中亚国家找准破解发展问题根源的关键——发展,坚持发展优先,携手同行共同发展之道,把经济的互补性转化为发展的互助力,释放叠加与乘数效应,打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发展共同体的先行区和典型区。
中国—中亚国家坚持普遍安全,秉承新安全观,摒弃地缘政治竞争之沉疴,破解地区安全困境,建设远离冲突、永沐和平的共同体,是筑牢中国—中亚国家共同体的安全支撑。自中亚各国独立以来,某些西方国家通过炒作人权、种族等议题,推行“颜色革命”,挤压中亚国家的外交空间,干涉中亚国家内政,进行针对第三方的地缘政治博弈与竞争,追求自身地缘政治利益,使中亚及周边国家深受其苦。
在此次峰会上,六国元首旗帜鲜明地提出,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内政、坚决反对将人权问题政治化和搞双重标准,加强反干涉、防范“颜色革命”领域合作。这得益于中国—中亚国家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立足于“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促发展”的方针,以双方的共同安全需要为出发点,不针对任何第三方,共同构建团结合作、共克时艰、安危与共的安全共同体。
中国—中亚国家坚持世代友好,深化文明互鉴,深根民意基础,建设相知相亲、同心同德的共同体,是筑牢中国—中亚国家共同体的民心基石。“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作为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中国—中亚国家历来都在强调不同文明共生、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的基础上,筑牢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世代友好关系的人文和民心基础。
在此次峰会中,中国—中亚国家着眼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深化人文合作相向而行,就互设文化中心、办好鲁班工坊、设立孔子学院、加强民间特别是青年学生往来、建立友好省州市等达成开创性共识,开拓了新闻媒体、教育和学术机构、友好协会、艺术团体、青年间友好交流、考古等领域的合作空间,打造新型人文合作机制与平台。这得益于中国—中亚国家弘扬人民世代友好精神,始终尊重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夯实中国—中亚国家友好关系的民意基础,构筑互学互鉴、民心相通的人文共同体。
(责任编辑:乐水 安然 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