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观点中国>

夯实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2023-05-21 09:25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许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副所长兼中亚研究室主任

2023年是中国中亚外交的“大年”,中国—中亚峰会作为开年的第一次主场外交活动,在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省西安市隆重举行。古乐霓裳,客聚长安。除了以这种美好的寓意吸引世界的目光之外,这场盛会将以其独有的里程碑意义而被载入史册。这标志着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睦邻友好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与中亚五国虽互为近邻,在历史上也有着长期睦邻友好的优良传统。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近代以来,曾经被不同的地缘政治区域所覆盖。虽然邻里相望,中国与中亚国家却在彼此间形成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认知空白。31年前,中亚各国获得独立。中国第一时间承认各国的国际法地位,并立即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这一时刻作为起点,中国与中亚各国间的关系开始快速、健康发展起来。

建交31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额增长上百倍。尤其是在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后,中亚地区成为“一带一路”框架内合作项目最多、收获最大的区域之一。中国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共同修建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国天然气管道,投产运营以来保障了中国国内天然气消费量的15%。到2023年3月,中欧班列开出6.5万列,运送货物超600万标箱,货值约3000亿美元,运达25个国家的208个城市,其中七成以上过境哈萨克斯坦。中建国际等中资企业与塔吉克斯坦合作生产的水泥不仅满足了本国的需要,而且从2018年开始向其他中亚国家和阿富汗出口。

在2022年1月举行的纪念中国与中亚国家建交30周年视频会上,习近平主席在系统总结了中国与中亚国家睦邻合作关系发展的主要成就后,揭示了30年合作的成功密码:“始终相互尊重、睦邻友好、同舟共济、互利共赢”。而中国—中亚峰会恰恰是对继续坚持这四项原则的制度性升华,以元首外交的形式建立一种长期化、机制化的保障。

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亚各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中心,处在联通东西、贯穿南北的十字路口,中亚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同欧亚周边地区紧密互动、息息相关。为此,习近平主席在本届峰会的主旨讲话中强调了这样一个共同的呼声:世界需要一个稳定的中亚,一个繁荣的中亚,一个和谐的中亚,一个联通的中亚。而为了应对世界和地区发展与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结成同舟共济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是最佳的时代选择。

习近平主席在去年与中亚五国元首共同纪念建交30年时, 约定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而中国—中亚峰会恰恰也是在六国达成这一共识、并践行一年多后,总结经验、凝聚精神、擘画未来的重要时刻。为确保向这一宏伟目标有效推进,习近平主席在本届峰会上进一步提出了必须坚持的“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四个重要原则,并针对中国—中亚元首峰会平台成功搭建后面临的一系列重大任务,就众多务实合作领域与具体工作方向提出了富有指导意义的八点建议。

中国—中亚峰会已经落下帷幕,而峰会团结一致、高效务实的精神令人难忘。本次峰会签署的文件共有9份,达成的共识和倡议有54条,建立的合作平台、论坛、机制有19个。本届峰会产生的最重要成果《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言简意赅,短短15条声明涵盖了当今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重大原则和互利合作中支持政治稳定、“一带一路”对接、发掘经贸潜力、便利跨国交通、发展智慧农业、推广清洁能源、扩大人文交流等重要而丰富的内容。

去年,习近平主席在主持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会议时引用了《荀子·修身》中的名句:“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在本届峰会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又引用了关中农谚:“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两种结语方式,寓意同样深刻。

(编审:安然 乐水 宇馨)

【责任编辑:吴佳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