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20%”成经济复苏痛点 人民大学智库报告提出七条建议
中国网6月27日讯(记者 蒋新宇)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季度论坛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如期举行。本次论坛聚焦“夯实复苏基础的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邀请宁吉喆、江小涓、高培勇、刘元春、毛振华等多位知名经济学家共同研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刘晓光发布报告。
报告指出,过去三年,中国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基本稳住了经济大盘。虽然没有像欧美那样爆发经济社会危机、出现经济衰退,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是,宏观失衡被持续放大。三年来,经济主要靠工业生产和投资拖着走,实际消费和服务发展一直滞后。二是,微观基础被持续削弱。居民就业质量下滑,收入增速下滑。三是,外部环境持续恶化。高端科技发展受到打压封锁,中低端产业面临被替代风险。
据此,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复苏的核心目标首先要纠正宏观失衡。服务和消费要达到恢复性增长,要夯实微观基础,特别是修复家庭和企业负债表,同时改善外部环境,持续巩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
报告强调,现阶段经济复苏痛点和难点仍存。风险和矛盾集中表现为“五个20%”——青年群体失业率突破20%、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0%、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滑20%、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0%、消费者信心缺口高达20%。“五个20%”表明相关领域的压力或已突破自我修复的能力,需要在宏观调控中进行专项举措的介入。集中解决好“五个20%”,也就牵住了中国经济复苏的牛鼻子。
报告分析,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复苏的有利因素包括:防疫措施优化后进入新一轮建设周期;“十四五”规划项目中期将发挥更大的投资拉动效应;宏观政策传导效率提升将更有效发挥稳增长作用;国际原油价格进入下降通道,带来成本降低效应;通胀水平保持低位,中国与世界经济周期的不同步带来的风险对冲效应。
围绕中国经济复苏,报告提出七条建议。
第一,应适度上调经济增长目标,把GDP增长5%左右作为底线目标而不是基准目标。
第二,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方式以补贴为主,税费减免为辅,补贴对象以家庭部门直补为主,企业部门间接减税为辅。还要加强各个政策部门的协调配合,理顺增长、赤字和通胀之间的目标关系、顺序,确保部门目标服从整体目标。
第三,出台针对“五个20%”的专项治理方案。在宏观调控之下,要有专门方案解决可能超过自身修复能力的局部问题。
第四,落实更加积极有为的政策。包括扩大消费刺激和收入补贴方案,关注局部收入崩溃问题,局部财政收入崩塌问题。减税降费要逐渐从生产端向收入分配改革过渡,调动消费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
第五,为应对新一轮国际税收竞争和新一轮国际减税浪潮的挑战,要进一步挖掘减税降费空间。目前个别部门、个别领域依旧比国际税率高很多。
第六,货币政策的核心点是加大降息降准力度。我们不能够沉迷于自己的精准滴灌,小步微调,关键时刻还是要加大行动的勇气和魄力,才能够真正打破悲观预期,而不能只是确认市场悲观预期。当然,监管政策也需要和逆周期政策相配合。目标是建立秩序,而不是去配合松紧力度。
第七,要建立超常规政策工具储备。例如,实施国民基本收入保障计划。2035年之前,每年可发行1.5万亿一年期数字人民币,这是最直接有效,不存在任何中间环节的直达方式,也是最有效提高居民收入以及可支配收入占比、改善收入分配的方式。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
编审:蔡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