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智|美国应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去思考中美关系
文|李智 中国网记者
当地时间6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卢森堡举行会晤。双方同意以落实好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为主线,加强接触对话、减少误解误判、妥善管控分歧。
当前,中美关系摩擦不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两国在哪些议题上有合作空间?对此,中国网《见智》栏目记者对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董春岭进行了专访。
美国将中国视为头号战略竞争对手
近年来,学者评论大国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时,“修昔底德陷阱”经常被引用。董春岭告诉记者,所谓“修昔底德陷阱”是典型的西方话语,是被人为制造出来的“自我实现的预言”。他指出,“修昔底德陷阱”其实包含两个要件,一个是雅典的崛起,一个是斯巴达人的恐惧。西方往往强调前者所带来的威胁,但从来不愿站在后者的视角进行自我反思。
在董春岭看来,近年来,中美关系摩擦不断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将中国视为头号战略竞争对手,采用各种手段对中国进行遏制打压。就拜登政府而言,无论是“对抗、竞争、合作”三分法,还是“投资、结盟、竞争”三点论,都反映出美国霸权主义的逻辑未变,在对待中国崛起的心态未变,美国的对华政策主轴未变。
董春岭认为,美方执意加大对华遏制打压,一方面是为了转移选民视线、缓和国内矛盾,中国崛起就成为美政客拿来凝聚选民一致对外的“替罪羊”。另一方面是美国冷战思维和庞大国家安全机器的惯性使然,冷战的不战而胜使美国产生了赢得冷战的错觉,也产生了遏制战略可以复制的误判,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庞大军事机器、军工复合体与深层国家力量持续运转不停地寻找下一个对手。无论中国的意图如何,只要中国具备全方位比肩美国地位的实力,就必然成为美国的“眼中钉”。
董春岭说:“中国有句俗话叫‘听其言不如观其行’,从白宫的一系列政策主张到国会的一系列涉华立法,再到拜登的亚洲行都不难看出,美国始终在搞小院高墙式的对华经济、科技围堵,搞拉帮结派式的对华地缘战略竞争,搞非此即彼式的意识形态阵营对抗,并在台湾问题上屡屡触碰中国的主权红线,这些必然会遭到中国的反制和坚决斗争。”
中美应谋求两国和世界的共同安全
在本次中美卢森堡会晤中,加强对话、减少误判、管控分歧成为关键词。董春岭分析指出,近段时间以来,除中美卢森堡会晤、中美防长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的会晤外,中美在气候变化、农业等领域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对话。这表明,中美作为世界上前两大经济体,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一系列冲击,双方有必要加强沟通、寻求全球性问题的共同解决之道。同时,也表明美国在国内通胀高企、经济形势不断恶化、中期选举选情告急、在亚洲制造“新冷战”收效甚微等现实面前,不得不承认炒作“中国威胁”、持续挑起对抗无助于国内国际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董春岭说:“美国不少政客也意识到中国不会在美国的战略压力面前妥协退让,不会容忍美国坏事做绝、好处占尽,美国亟需寻找新的思路、新的办法来缓解国内国际的一系列危机。”
董春岭强调,中美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两个大国,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安全问题,美国应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去思考中美关系和全球治理,在影响地区乃至全球安全的热点问题上共同寻求治理之道,在核安全、人工智能安全、数据安全、金融安全等全新领域共同探索治理规则,在应对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至关重要的全球合作领域共同贡献大国智慧与大国力量,以非传统安全治理带动传统安全领域合作,以共同演进、共同发展的态度谋求两国和世界的共同安全。
策划:蒋新宇
责编: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