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智丨半年数据正增长,月度数据负增长,6月外贸怎么了?
中国网7月14日讯(记者 蒋新宇) 海关总署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2.1%,进出口规模在历史同期首次突破20万亿元。但与此同时,数据还显示,按美元计价,今年六月份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下降了10.1%。其中,出口增长-12.4%,进口增长-6.8%,贸易顺差706.2亿美元,同比缩窄27.5%。
如何看待半年度数据正增长,而月度数据负增长?6月外贸怎么了?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分析认为,6月的贸易表现主要受外需、价格、主要出口产品等因素影响。
一是,发达经济体制造业走向衰退,对外需的拖累扩大。6月全球制造业PMI在收缩区间大幅走低0.8个百分点,历史上该指标对中国出口增速的指示意义一直较强。事实上,全球制造业PMI自5月就出现了显著下滑,且发达经济体降幅更深,与中国出口从5月开始放缓更加吻合。与此同时,6月中国对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出口的拉动均转负,此前对出口拉动较大的主要“一带一路”国家中,只有俄罗斯表现依然坚挺。
二是,价格因素对中国出口的拖累进一步显化。从已公布的中国进出口价格和数量指数来看,5月中国出口价格指数同比加速下滑并转负,放大了出口金额下行的幅度;而进口价格指数从4月就已明显转负,成为进口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我们预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因素对中国进口的影响率先体现,其对中国出口的拖累可能持续扩大到今年四季度。”钟正生表示。
三是,若干主要产品对中国出口的影响较为突出。其中,化工产品对中国出口的拖累较大。因去年欧洲能源危机导致其化工行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因而增加了化工产品进口,中国在此过程中显著受益,而随着能源危机退潮,中国化工产品出口回落,对出口同比增速产生了明显拖累。汽车相关产品是中国出口的最大亮点所在,但6月汽车和汽车底盘、汽车零配件对中国出口的拉动较5月有所回落,也是造成6月出口增速下降幅度较大的原因之一。中国出口成品油和钢材的扩张效应仍在。从产品分类来看,“矿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对中国出口的拉动仅次于汽车。中国出口成品油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大幅增长,且表现为进口、出口同步增加,而出口目的地主要是欧盟和俄罗斯,同样与能源危机的进程相联系。目前,中国出口成品油的数量已回落,但其对出口同比的拉动效应仍在,但这一扩张效应可能在下半年衰减,对出口增速产生反向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机电产品同为进口和出口的最大拖累。中国作为机电产品“大进大出”的国家,受到整体外需收缩和外围高技术产品出口抑制的双重冲击。
展望下半年外贸趋势,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吕大良13日在发布会上表示,我们感到既有压力也有信心。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仍处于高位,地缘政治冲突持续,短期外需回暖动力不足,我国外贸稳增长仍面临较大压力。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发力,我们有信心、有基础、有条件实现进出口促稳提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