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亚太地区搞“经济胁迫”终将失败
近段时间以来,美国在亚太地区大肆炒作所谓“经济胁迫”叙事,步步为营,抹黑、围堵中国之心昭然若揭。5月底,以美国为首的七国集团领导人在日本举行峰会后发表声明,提出共同打击所谓“经济胁迫”的倡议,发起“经济胁迫协调平台”,誓言挫败任何把贸易和供应链“武器化”的企图。7月中旬,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上宣称,美国与东盟“共享自由、开放、繁荣、安全、与世界联通且有韧性的印太地区的愿景”,地区各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道路和合作者”,问题可以公开解决,而非通过“胁迫行动”。在各种公开场合,美国政府官员频繁提及所谓“经济胁迫”问题,大谈重建基于规则的世界经济秩序,明里暗里指责中国是所谓“罪魁祸首”。
但是,所谓“经济胁迫”究竟是什么,美方从未说明其含义。实际上,国际社会亦对此无明确定义。一般而言,“经济胁迫”由“胁迫”一词发展而来,可以归结为一国使用或威胁使用经济手段以迫使对象国改变政策目标或做出政策妥协的行为。也就是说,它是“胁迫外交”在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
作为“胁迫外交”的主要信奉者和操弄者,美国自然非常清楚“经济胁迫”的意涵,如此咬文嚼字、添油加醋,明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一,美国希望通过构建新的话语叙事,拉拢盟友伙伴,在中国周边和亚太地区重建反对所谓中国“经济胁迫”的阵营,从而进一步恶化中国崛起尤其是经济发展的外部舆论环境。其二,美国大肆渲染所谓中国“经济威胁”,深层次目标在于建立将中国排除在外的全球供应链、关键技术以及经贸规则体系,从而既重建美国在相关领域的主导权,又扰乱中国的发展进程,使美国在对华战略竞争中占得先机和实力优势。这种打着“经济胁迫”之名行“对华打压”之实的做法,才是货真价实的“经济胁迫”。尽管近来美国高官在亚太地区上蹿下跳兜售所谓中国“经济胁迫”,却应者寥寥,事实证明美国无视地缘政治和经济现实的操弄,终究不过是自娱自乐的把戏。
第一,美国“经济胁迫”贻害至深,多数亚太地区国家对此心知肚明,不愿苟同。长期以来,美国在“胁迫外交”上有着极不光彩的“黑历史”,更是“经济胁迫”的罪魁祸首。美国为一己霸权之私,无视国际经贸规则,惯常以美元霸权为后盾,炮制各种借口,通过限制进出口、贸易制裁、切断融资渠道、加征关税、技术封锁等手段,抹黑和打压其他国家。美国还通过制定《反海外腐败法》《敌国贸易法》《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等国内法,大搞“长臂管辖”,直接对特定国家、组织或个人实施制裁。
面对竞争对手或非“志同道合”国家,美国肆意挥舞“经济胁迫”大棒,给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重的政治、经济乃至人道主义灾难。迄今为止,美国已对世界上近40个国家实施过万余项制裁措施,全球近一半人口受到影响。例如,美国自1962年起对古巴实施经济、金融封锁,给古巴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使古巴陷入长期物资短缺境地。美国自2006年以来对委内瑞拉实施经济和金融制裁,导致该国三分之一人口陷入严重粮食危机。美国还两度禁止伊朗使用美元清算支付系统并实施各种制裁,导致伊朗货币严重贬值,对外贸易陷入衰退,据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估计,在伊朗新冠疫情最严重时期,美国的制裁影响可能导致多达1.3万伊朗人死亡。从亚太地区来看,不少国家也是美国“经济胁迫”名单上的“常客”,就连其盟友也难以幸免,许多国家担心自己成为美国的下一个目标,不愿配合美国这种严重违反公平竞争和经贸规则的霸凌行径。
第二,美国“经济胁迫”与亚太地区开放包容的发展大势背道而驰,为地区各国共同利益所不容。过去数十年来,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以占世界约三分之一的人口,贡献了超过六成的世界经济总量和近半数的世界贸易总量,打造了全球经济增长中速度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形成了备受世界瞩目的亚太经验、亚太方式和亚太路径。一言以蔽之,亚太地区获得成功的秘诀在于坚持开放、真诚合作、共谋发展。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亚太国家历经多年谈判达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标志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落地,再次彰显推进区域一体化、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是亚太地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但是,美国出于对华地缘战略竞争考量,出台所谓“印太战略”“印太经济框架”,企图抹杀中国发展对亚太经济繁荣的历史性贡献,歪曲中国与地区国家经贸往来的平等互利内涵,欲在贸易、供应链、基础设施等方面打造“与中国抗衡”的经济圈,为地区国家提供所谓“替代方案”。而美方所谓的“印太经济框架”根本没有考虑地区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利益和实际需要,既没有关税豁免和市场准入等安排,也没有在支持地区国家疫后复苏、共同发展方面显示出任何值得称道的表现,其实质无非是通过构建美国主导的、歧视排他的区域经贸体系,架空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互联互通和产业链合作,将亚太各国绑上美国对华竞争的战车。
第三,美国“经济胁迫”妄图推动亚太经济的“去中国化”,这只不过是痴心妄想。拜登政府上台以来,将经贸竞争作为对华政策的重点领域,以亚太地区为重点区域,以新兴技术为关键着力点,频繁使用“经济胁迫”策略,千方百计打造“去中国化”的亚太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
一方面,美国软硬兼施,加速“印太经济框架”涉供应链的谈判,持续升级美日印澳“四边机制”围绕供应链、关键和新兴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提升美国-东盟、美国-太平洋岛国、美日韩和美日澳等双多边合作力度,试图打造所谓“四方芯片联盟”等,以将更多国家拉入其精心构筑的“去中国化”阵营。然而,搞这种排华网络,将中国从供应链的环节剥离,只会大幅增加区域经济的不稳定性,令亚太各国为美国的霸权私利埋单,严重拖累地区经济复苏的进程。
另一方面,美国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祭出单边“胁迫”手段,在半导体芯片、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出台对华禁令,将大量中国高科技企业纳入制裁清单,强制叫停他国实体和个人与中国的商业往来,例如要求日韩政府禁止本国芯片制造商填补美国对华芯片禁令所留下的中国市场空白,令日韩半导体产业怨声载道,再次暴露了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胁迫国的本质。
亚太地区既是中国和亚太各国的安身立命之处,也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经过数十年不懈努力的发展,亚太各国早已结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致力于维护亚太的和平稳定和持久繁荣,已成为地区绝大多数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同地区各国的利益深度融合。而亚太各国人民对霸权主导的冲突对抗记忆犹新,普遍不愿选边站队,不愿看到分裂对抗,和平、合作、发展仍然是地区各国的共同心声。
美国打着反对“经济胁迫”的幌子,玩弄权力政治、集团对抗的把戏,试图推动地区国家与中国“脱钩”,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去中国化”,这种逆地区潮流而动、严重损害地区发展未来的行径,必将失败。
(作者:张腾军,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