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观点中国>

【传习录】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2023-12-08 08:45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许小委 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12月3日上午,首届“良渚论坛”在良渚遗址隆重开幕。作为中国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明对话的重要盛会,“良渚论坛”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是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并且强调“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明交流互鉴思想。

文明交流互鉴理论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有重要地位。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中包括文化自信论、文化领导权论、新的文化使命论、“两个结合”论、“七个着力”论等等。这些共同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其中,文明交流互鉴理论具有高度重要性。首先,文化自信、文化领导权都是在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建立起来;其次,“两个结合”是对文明交流互鉴的规律总结;再次,“七个着力”之一就是要求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最后尤为重要的是,文明交流互鉴是实现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途径。

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人类文明是一个五光十色、异彩纷呈的百花园。“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因其多样异质乃有交流之必要,有交流才能互为镜像而交相借鉴,有相互镜鉴补短取长,方有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文明交流互鉴不是相互斗争,不是零和游戏,而是相互成就与共存共荣。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偿若人类文明只余下某种单一的色调和模式,那么人类世界将变得灰暗苍白。唯有通过交流互鉴才能实现不同文明的和谐共生和整个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没有文明交流互鉴,则既无促成文明创造与更新的“他山之石”,也无推动文明汇通融合的“共同场域”,更无增进文明繁荣生机的“基本机制”。一句话,文明交流互鉴乃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正途。

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是坚持文化主体性。在文明交流互鉴的现实过程中,如果不能坚持文化主体性,缺乏强大坚定的文化自信,结果只能是在不同文化的激荡浪潮中迷失自我、背离自我。因此,坚持文化主体性就构成文明交流互鉴的必要前提。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必须带着文化自信和文化自我主张上路。“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没有文化自信,文明交流互鉴就沦为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没有文化自我主张,就变成随波逐流、应声附合。因此,文明交流互鉴要求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以中国实践证明中国理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用中国话语阐述中国主张。如此才能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守住自我并取得建设性的成果。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作为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模式,其本身就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就其内容构成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是人类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互鉴的积极成果。

文明交流互鉴古已有之,伴随科技进步而于今为甚。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主体性,坚持“两个结合”,守住根脉魂脉,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通过更深更广的对话协作,促成不同文明的共生共荣,以更积极的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编审:高霈宁 唐华 张艳玲


【责任编辑:高霈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