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智 | 中欧加强合作符合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期待
12月7日,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会见来华参会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李强总理同欧盟两位主席共同主持会晤。
今年是中国和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建立25周年,本次会晤是双方领导人时隔3年疫情后再次举行线下会晤。会晤期间,双方领导人就事关中欧关系的战略性问题,以及中欧各领域对话合作、双方重点关切、全球治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等深入坦诚交换看法,一系列问题达成重要共识。
此次会晤有怎样的重大意义?又会对世界政治与经济形势产生怎样的影响?就此,中国网《见智》栏目记者专访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助理研究员董一凡。
1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举行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采访/ 中国网 李智】
《见智》:在当前动荡加剧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举行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董一凡:在百年变局背景下,中欧作为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对于全球和平与发展负有重大责任,稳定和发展中欧关系的意义不言而喻。
中欧之间开展全方面、多领域合作,符合世界的期待、也符合双方人民的期待。毫无疑问,中欧合作有望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和发展推动力。此次高层交往更将为中欧关系稳定发展带来更多期待,同时将给双方在不同领域的合作注入更多的政治动力,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政治引领。
《见智》:中欧领导人会晤是中欧双方最高级别的政治对话机制,您对本次会晤有何特别观察?
董一凡:本次会晤是时隔三年来首次进行线下的领导人会晤,双方会晤的气氛、成效和环境都得以大大增强,也让欧盟领导人在疫情后对中国形象、中国发展现状能够形成更为直观的感受,这将对双边关系稳步向前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今年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中欧关系处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领导人会晤能够总结中欧关系成功经验,凝聚更多共识,推动双边关系在求同存异中继续前行。
《见智》:据欧盟数据,2022年,中欧贸易总额增长23%,达8563亿欧元,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地(自中国进口额占欧盟进口总额的20.8%)和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对中国出口额占欧盟出口总额的9.0%)。您认为经贸合作在中欧关系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董一凡:中欧经贸互补性强,双方的经贸往来中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是拉紧中欧利益共同体的纽带。中国对欧出口将帮助欧盟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控制欧盟的通胀水平,同时中国的巨大市场也给欧盟各类企业、产品和服务提供更多机遇。而欧盟对华贸易、企业投资能够组成中国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也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持续开放的过程中彼此成就。
除经贸合作外,民心相通和人文交流构成了中欧之间关系的民间基础,进一步巩固了双方友好、政治互信和文明交流,促进了双方彼此互信的持续增进。
《见智》:中欧之间既有合作也存在分歧。面对未来的挑战,中欧之间应当怎样更好地管控分歧、推进务实合作?
董一凡:谈到中欧之间的关系,我们要正视分歧,尤其要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分歧不能成为阻碍双边关系发展的理由,双方要以建设性对话增进理解、妥善处理分歧。既不能因为制度不同就视彼此为对手,也不能因为出现竞争就减少合作,更不能因为存在分歧就进行对抗。
一方面,中欧之间应当不断推进各层级交往,通过加强对话增进彼此了解,促进求同存异的政治基础和双边互信。另一方面,要务实推进各方面合作,拒绝将务实合作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应当珍视中欧合作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基础。
《见智》:在您看来,中欧双边关系未来的走向会对全球政治与经济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
董一凡: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欧作为两大力量加强相互合作,既是造福于双方人民,为双方的合作注入更多动力;也是在动荡的世界中注入更多积极的、发展性的力量,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贡献智慧。同时,中欧之间在气候变化、地区热点等问题上有着同样的责任与担当,也有维护彼此乃至全球利益的现实需要,中欧加强合作符合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期待,能够有力推动解决全球性挑战朝着更加积极向好的方向发展。
编审:蒋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