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观点中国>

看清唱衰中国经济的伎俩,用高质量发展坚定信心

2024-02-24 07:0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胡麒牧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副秘书长

春节假期过后,各地多个项目陆续开工,一片繁忙景象。从近期的经济运行数据来看,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势头在不断强化,这更坚定了今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从春节期间的消费数据来看,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达22.93亿人次,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6326.87亿元,网联银联日均处理网络支付交易金额达1.25万亿元,足见消费动力强劲。

从价格指数来看,除去1月CPI受春节错月因素影响同比降幅扩大,实际上从去年11月起,CPI同比降幅收窄,环比增幅扩大的趋势已经出现,而且物价剪刀差(CPI-PPI)在不断收敛,这背后是消费动能的不断积累。

从基建角度来看,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国内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长57.7%,是两年多以来最大同比涨幅。这意味着中国基建需求强劲,工程项目正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另外,今年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无论是从政策力度还是从效果上都明显强于去年。

首先看货币政策,去年,中美利差曾一度扩大至300个基点左右,这使人民币汇率面临巨大贬值压力。同时,在巨大利差吸引下,资本跨境套利也让资本外流压力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的空间被大大压缩,无论是降准还是降息,都会加大人民币贬值和资本外流压力,因此,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难以充分发挥。而今年情况则不同,目前,美联储加息周期已经基本结束,下半年降息的概率不断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货币政策可以更加“以我为主”,考虑如何通过提供充裕流动性、降低资金成本来支持实体经济恢复,而不是考虑人民币汇率和资本跨境流动问题。

从财政政策角度来看,由于去年地方债集中到期规模比较大,用于偿付地方债本金利息的财政资金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4%,极大制约了财政政策在稳增长中的发力能力,后来,中央增发万亿元国债,采取一揽子措施帮助地方化债拆雷,地方债问题对今年财政政策的掣肘将明显缓解。这意味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关于“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的要求能够得到有效落实,财政政策在今年稳增长中将发挥更加积极作用。另外,预计今年财政赤字率会大幅上调,这也给了财政政策更大施展空间。

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趋势没有变化,经济增速依然在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而且,中国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新的增长动能在不断出现和稳固。

从市场规模来看,中国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二大消费市场。2023年,中国GDP超过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2%,增速比2022年加快2.2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稳步提高,2023年,达到89358元,比上年增长5.4%。这已经接近世界银行制定的高收入国家标准。

从产业体系来看,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让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即便美西方国家试图通过“脱钩断链”、“小院高墙”遏制中国产业升级,降低对中国制造和中国市场的依赖,但这种违反市场规律的行为只会扭曲全球资源要素价格,降低配置效率。而且从数据来看,2023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规模为历史第三高,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约40%,说明中国产业体系对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并未因大国博弈、地缘政治等因素而降低。

从资源要素角度来看,一方面,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转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60%左右,劳动力群体整体素质在不断提升,而且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工程师群体,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另一方面,中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完善,巨大人口规模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资源,将有力推动数实融合进程,创造更大价值。 

从城镇化角度来看,2023年,中国城镇化率达66.16%,和发达经济体80%以上的水平相比,还有提升空间,中国的城镇化仍然处在持续发展过程中。虽然城镇化的高速推进阶段已经结束,但在高质量推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未来十年,中国的基建需求依然有较大增长空间。

从新增长动能角度来看,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培育不断结出硕果,除了航空航天领域的技术突破,2023年,中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增长29.9%,国际市场份额遥遥领先。

因此,无论是从短期数据还是长期趋势来看,支撑中国发展的基础是牢固的,发展势头是好的。中国应当有信心有底气,做好自己的事。要看清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舆论战、信息战唱衰中国经济的伎俩,用高质量发展化解面临的问题,不断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

编审:李智 蒋新宇 张艳玲


【责任编辑:申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