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进入第三年:乌克兰的未来,美国从不考虑
杨震 上海政法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
自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展开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以来,俄乌冲突已进入第三年。期间,世界发生了很多变化,而这场尚未结束的军事行动仍在影响全球。
俄乌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首先是军事领域。在军事技术方面,以人工智能为主干与核心的无人装备在战争舞台上大放异彩,其不仅在地面战场让主战坦克等机械化战争时代的主角损失惨重,在海战场上也多次上演“老鼠咬死大象”的剧目。此外,在战法理念上,俄军“营战斗群”的编制遭到彻底否定,而双方对于弹药,尤其是大口径炮弹的巨大需求,则改变了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军工生产体制。
其次是地缘政治经济领域。在地缘政治方面,北约与俄罗斯的矛盾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双方的对抗强度甚至不亚于冷战期间,冷战后的欧洲秩序已经被永久而深刻地改变——这大概是乌克兰危机带来的最大改变之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长期以来,俄罗斯向德法等欧洲工业强国出口廉价能源并换取外汇。而德法等国利用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在国际产业链中占据有利地位,德国的汽车产业、精细化工、电子电器工业机械设备制造业以及法国的航空航天、民用核能、高铁等产业得益于此。而在美国极力鼓动的这场冲突中,德法等国弃用俄罗斯油气资源,俄罗斯与欧洲工业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几乎被彻底切断,广义的欧洲经济一体化遭受严重打击。欧洲工业国由于失去了廉价能源,其工业品竞争力下降,并有可能在即将到来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中被中美甩开更大差距,从而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下降。
更让欧盟雪上加霜的是红海危机爆发——世界上最主要的集装箱航线就是亚欧航线,集装箱班轮从货物生产地亚洲各个港口出发,途径马六甲海峡、印度洋、阿拉伯海进入红海后,经过苏伊士运河,再经过地中海抵达欧洲北部港口。袭击导致红海停航,这会导致亚欧航线的航行时间变长,一般从亚洲港口到欧洲港口需要航行30-50天,如果红海-曼德海峡无法通行,所有原经红海-苏伊士运河的船舶绕行非洲好望角,将会增加7-14天左右的船舶航行时间。
国际航运公会谴责胡塞武装袭击,称其“威胁到无辜海员的生命和商船的安全”。该机构指出,将欧亚之间的航运从红海转移到途经南非好望角将增加成本并导致延误。咨询公司标普全球估计,一旦绕行将使荷兰鹿特丹和新加坡之间的距离增加40%。欧盟作为世界经济重要一极的前景不容乐观。
从当前局势看,乌克兰处于极端不利的情况。乌军自从赫尔松反攻之后便陷入了被动。新一轮巴以冲突之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担心西方国家放弃乌克兰,不顾战场客观态势,强行发动反攻。俄军居然诡异地“放任”乌军渡过第聂伯河——须知渡河作战难度极大,击敌半渡乃是兵家常识,俄军此举不同寻常。乌军渡河后建立滩头阵地确实鼓舞了士气,然而,之后的情况却向着对俄军更有利的方向发展,乌军在渡河成功之后遭遇一系列失败,被迫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苦熬,俄罗斯将战事长期化的目标基本达成。几乎在前线的每一个焦点地区,反俄阵营的期望都没有取得预期结果,乌军已陷入泥潭,付出巨大的伤亡却只夺回了一小块领土。
泽连斯基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说:“我们希望更快取得战果。但不幸的是,我们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这已是既成事实”。西方国家对乌克兰取得战争胜利已经失去了信心,本着让俄罗斯“多放血”的心态,还是向乌克兰提供F-16战斗机。不过,指望这种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轻型单发战斗机,从俄罗斯空天军手上夺取制空权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利用其对地攻击能力给俄罗斯境内的目标多造成一些毁伤还是可以做到的,接下来俄军的防空作战压力可能会增加,尤其是在空中预警机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展望未来,俄乌冲突可能的发展趋势如下:
首先,地缘政治溢出效果持续。当前,各地缘政治热点地区大多爆发了程度不同的冲突。特别是中东地区的新一轮巴以冲突和由此引发的红海危机。俄乌冲突对新一轮巴以冲突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随着战事的推进,美俄矛盾进一步激化。两场大的冲突已让美国分身乏术,更何况其仍有扩大化的可能。乌克兰危机的地缘政治溢出效果将会持续。
其次,乌克兰可能会加大对俄罗斯境内目标的袭击力度。随着乌克兰颓势渐显以及美国在中东的困境加剧,为了泄愤,也为了给国内支持这场战争的利益集团一个交代,更为了让俄罗斯“放血”,美国有可能怂恿乌克兰加大对俄罗斯境内目标的袭击力度——不仅提供远程精确打击武器,还会提供战场态势情报。俄罗斯的防空部队将有可能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
最后,战局对美国大选的影响将会成为美俄博弈的焦点。在俄乌冲突打成持久战之后,美俄双方博弈的焦点有可能会集中在美国大选上。
展望未来,起码到2024年11月美国总统大选之前,俄乌战场的隆隆炮声不会停止。战争终将结束,而那个军力曾经位居世界第三,工业实力在欧洲名列前茅的“欧洲粮仓”乌克兰,将失去工业基础设施和劳动力、农业生产条件(卡霍夫卡大坝被炸毁意味着乌克兰的良田可能退化成草场)和几乎所有的军队。乌克兰将面临怎样的未来?美国从不考虑这一点。
编审:唐华 蒋新宇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