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申“不脱钩”却仍对华打压,耶伦等美高官为何屡屡言行不一?
付随鑫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4月4日至9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再次访华。值得注意的是,在两次访华过程中,耶伦都强调美国不寻求与中国“脱钩”。但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在半导体、电动汽车等领域不断升级对中国的限制与打压。这种“言行不一”,暴露了美国政府的虚伪及其对华竞争战略的困境。
近年来,美国认为中国在各方面都对其构成严重挑战。美国两党将中美关系定位为“战略竞争”,明确放弃了对华“接触战略”。美国政府认为对华经济依赖威胁美国“国家安全”,因而强行对华“脱钩断链”“去风险”。特朗普和拜登政府都秉持“经济安全即国家安全”观念,对中国的各种打压均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拜登政府2022年和2023年两次发布的打压中国半导体行业的行政令都宣称,其目的是为了防止中国利用美国技术开发可用来对付美国的尖端武器。
国内政治也要求美政府对华实施限制与打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反对自由贸易的浪潮在美国方兴未艾。美国政府大力宣扬所谓“中国冲击论”,声称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使美国丧失数百万个就业岗位,对美国的制造业地区造成了严重冲击。由于受自由贸易冲击的白人蓝领聚集在美国大选的关键摇摆州,两党都不得不竭力迎合他们的贸易保护诉求。面对中国电动汽车出口量的增长,正在进行大选对决的拜登和特朗普,都竭力宣扬所谓的第二轮“中国冲击”,提出对中国实施新的关税和技术限制。
尽管美国的国家战略和国内政治要求对华“脱钩”和打压,但它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受其掌控的现实。中国发展是无法阻挡的。中国的制造业在2010年就超过美国,已经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202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高达30%,而美国仅占15%。中国的产品具有强大的价格和性能优势,美国即使强行建立贸易壁垒也不可能完全无视市场规律。
尽管在美国政府的打压下,2023年,美国从中国的进口有所下降,但仍高达4000多亿美元,而且大量中国商品通过墨西哥和东南亚等地的转口贸易进入美国市场。这说明美国民众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旺盛,中美两国的经济相互依赖是客观现实,美国政府无法单方面与中国“脱钩”。就电动汽车而言,中国已经建立起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完整的产业链,掌握着最先进的电池制造和矿物加工技术,拥有巨大的成本优势。尽管美国政府竭力打压中国电动汽车产业,但特斯拉不得不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福特公司也试图引进中国动力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的技术。
在愿望与现实严重背离的情况下,美国政府至多能在少量关键领域做到对中国“脱钩”或“去风险”。尤其是美国国防工业,一直在坚定地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美国国防部禁止采购中国企业生产的电池,还斥巨资与澳大利亚等国合作开发稀土,试图减少在关键矿物方面对中国的依赖。
美国政府一直在大力推动美国企业实施所谓的“友岸外包”“中国+1”“回岸制造”“近岸外包”等对华“去风险”策略,甚至直接强迫美国企业剔除中国供应链要素。苹果公司自2017年开始将越来越多的代工厂和供应链转移到印度和越南等地。美国国会制定的所谓“涉疆法案”强迫美国企业不得从中国新疆采购货物或服务。
此外,美国政府还引诱企业将生产从中国回流到美国。《芯片与科学法》为在美国生产芯片提供527亿美元的补贴,但该法禁止获得补贴的企业未来10年内在中国建设或扩建先进的半导体工厂。《2022年通胀削减法》为美国企业提供每辆电动汽车最高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同时规定享受补贴的车辆中不能包含中国生产的电池组件或关键矿物。
对于耶伦等美国高官不寻求与中国“脱钩”的说辞,更重要的是观其行。他们可能试图将“不脱钩”作为与中国谈判的筹码。由于美国政府本质上不会轻易停止对华战略竞争,美国企业针对中国的各种“去风险”措施将是相当普遍和持久的趋势。这可能对中国的出口、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无论是为了发展国内经济,还是尽量稳定中美关系,都有必要妥善处理美国企业的对华“去风险”行动,包括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切实改善营商环境,同时也有必要采取适当的反制措施。
编审:高霈宁 蒋新宇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