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观点中国>

在行动上做实做细“组团式”帮扶

2024-04-19 17:21

来源:旗帜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开展“组团式”帮扶,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化德县抢抓这一重大机遇,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借力北京优秀人才智力、渠道与经验等优势,多措并举做实做细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

“输血+造血”解决“看病难”问题

自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北京市西苑医院对口帮扶化德县人民医院、化德县中蒙医院以来,两地党委、政府制定了帮扶三年行动方案,通过了“123帮扶计划”, 紧紧抓住“临床能力提升工程”和“专科品牌建设工程”两项核心工作,推进“专科建设”“人才培养”“医院管理”三项任务,助力医院发展,让当地群众不出县就能免费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学科建设上,创新“组团式抢救”新模式,一人主导、多人配合,累计抢救急性心梗、肺栓塞、结核性脑膜炎等危重病人30例,院内会诊100余人次。在技术创新上,先后开展了急诊胃镜下止血手术,胰腺炎、病毒性脑膜炎中医药治疗;引进了急诊心脏介入手术、支气管镜检查术、超声引导下疼痛微创治疗等新技术新项目14项,累计完成急诊介入5例,择期13例,诊疗患者1万余人次,县人民医院服务能力快速提升,消化科、呼吸科、疼痛康复科业务量分别增长63%、100%、200%,提升了医院临床服务能力。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帮扶团队以“五大中心”建设和常见病规范化诊疗为重点,确定“一中心一基地”的专科发展定位,即县域“专科诊疗中心”和“人才培训基地”,实施“足不出县,看北京专家”医疗品牌创建活动。通过5位专家带动各自科室,推进专科品牌建设和继续教育品牌辐射,打造群众信赖、基层认可的区域医疗中心。

“理念+实践”解决“提升难”问题

坚持党建引领,紧抓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机遇,充分利用帮扶资源优势,聚焦教育质量、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管理水平“四个明显提升”,强队伍、促改革、抓服务,全力提升化德县教育教学水平。

明确班子成员分工,配备办公设备及生活设施,为帮扶团队开展工作打牢基础。及时掌握帮扶教师身体健康情况与工作生活中的困难问题,切实解决帮扶教师后顾之忧。严格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形成教育质量阶段总结交流制度,受扶学校教学干部跟岗学习制度,组织数十名教育工作者参与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教育规划等4个课题,并在县第一中学成立数学、生物工作室,在职业中学成立“百德”名师工作室和“职业体验”名师工作室;同时,还成立了广告设计与制作、服饰手工等4个学生创业工作室,开展各类培训32期,904人参与培训。围绕教育帮扶重点,建立帮扶需求清单,多渠道与对口帮扶单位对接沟通,完成了10名优秀学子东直门中学代培计划和学生赴北京开展东城职教宣传月展示和北京博物馆研学活动,先后开展了书法、绘画、音乐等9门社团课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开展教研等活动。

“科技+产业”解决“发展难”问题

以县乡村产业提质为目标导向,实现京蒙产业协作帮扶带动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深入推进。

开展小麦、燕麦、牧草、肉羊等产业线上线下技术培训21场762人次,结对帮带本地科技人员42人,指导应用新品种新技术102个。选派30余名优秀农技人员积极开展技术服务、推广和攻关等工作,累计开展下乡帮扶160人次,对接服务产业14个、经营主体36个。

帮扶团队根据调研分析,试验小麦、马铃薯、牧草示范品种58个,示范面积达1400亩,建立种养殖基地6个,解决了10余项种植加工利用技术问题。深入探索生物有机肥料研发与应用和马铃薯、糖菜等专用复合肥研发课题,实施现代生态农业科技项目,集中建设集优质马铃薯新品种选育、扩繁、销售、品牌化运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项目,吸纳200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5.3万元。

(作者宋智芳系内蒙古化德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责任编辑:蒋新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