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减负,为干事创业鼓劲
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以来,各级各部门致力于推动基层减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基层是落实各项工作的最前端,与群众联系最紧密,只有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才能让广大基层干部轻松上阵,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民服务中。
明确职责权限,界定各自责任,把该管的管好,把不该管的放下。职责不明确“眉毛胡子一把抓”,难免多头领导、多渠道指导,造成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因此,必须明确基层工作的权责清单,界定基层单位所承担任务,人按职责干,事按制度办,把可办可不办的事项去除,把繁杂的程序简化,让基层干部从各种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不再当事无巨细的“接盘侠”,腾出时间、集中精力更好地走街串巷、了解民情、服务民生。如此,既增强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也减少因职责不明造成的工作摩擦和纠纷,提升基层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持之以恒为基层减负。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很多问题具有普遍性、顽固性、反复性,不是一蹴而就能解决。因此,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用铁的制度来保障,这包括定期评估减负效果,及时调整不适用的规则,以及听取基层干部意见和建议。各级各部门要简化报告流程,优化考核指标,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和文件。此外,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数字多跑路,基层少跑腿。将好的经验做法上升为制度固定下来,不能随意突破,把制度的“笼子”扎牢,有章可循、照章办事,不搞下不为例。减负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基层工作的变化,一些规则可能需要调整,为此,要在减负的前提下,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防止“反弹回潮”。
减负绝不是减担当减作为,也不等于“少干活儿”,减负是为了提效率,要有新担当、新作为。这就需要提振精气神,保持旺盛的精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更大的热情、更高的标准投入到工作中。减负减的是虚,增加的实,突出实干实效,聚焦“急难愁盼”问题,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得实惠。坚持问题导向,打通堵点、解决难点、消除痛点,为实体经济排忧解难。
减负不是工作量轻了,而是责任更为重大,广大基层干部要通过减负,强化抓落实的执行力和时效性,不断提高能力素质和实践水平,把减负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强大动力,全身心投入到经济发展和为民服务中去,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何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