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完善新型智库机制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文丨杨凡欣 康佳丰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当前世界正面临政治和经济等领域的多重动荡,以信息技术引领的全新时代也正从中孕育而生。中国在这一新时代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肩负着服务国家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民主建设和法治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的软实力的使命和责任。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如何完善功能机制,为重大的国家战略转型升级做准备,更好地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显得极其重要和紧迫。
一、新型智库建设进展情况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之一。2015年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及2020年3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2020—2022年)》,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提供了指引,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推动新型智库的蓬勃发展。
结合北京、上海、南京等相关智库机构有关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研究成果看,十年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基本达到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定位明确、分工合理、服务大局的要求,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日趋形成。
1、服务大局和决策咨询示范作用凸显
以2015年启动试点的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为代表,新型智库目前已发展至30家,贡献了大批高水平智库研究成果,为服务国家科学决策、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发挥了作为国家战略和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功能作用。如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国家高端智库依托理论创新和深厚的研究功底,开展政策研究和咨询服务,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建言献策。
2、制度安排与供需对接机制初步建立
从建设进程看,新型智库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智库建设方面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注重研究质量、内容和方法创新、原创思想、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初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宏观决策为基本职能,新型智库建立与决策部门的常态化对接机制。
3、便捷组织架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初成体系
综合相关研究成果看,目前各类智库的组织结构和从业人员的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相对合理,研究领域和专业分布比较均衡,初步构建了完备的智库人才体系。研究也发现:智库人才队伍中以男性为主,职称呈倒金字塔结构,专业以经济学为主,超过50%的智库人员有过工作流动经历等。
4、舆论和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
近些年,新型智库在奋力反驳“中国威胁论”等恶意抹黑中国形象的国际舆论过程中逐渐成长,从以对内提供政策建议为主,逐渐向研究传播并举转型,初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智库媒体传播体系,塑造舆论和社会影响的能力逐渐提升,这一功能同时推动智库研究走向国际化。
5、积极搭建国际民心相通桥梁
各类智库机构日渐走上国际舞台,积极参与公共外交和二轨外交活动,踊跃发出中国声音,引导国际舆论,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策互通、理念传播、民意通达和文明交流互鉴。
此外,新型智库在培训领导型人才、储才育才、政策教育、第三方评估、数据储备、社会监督等诸多方面,亦逐渐拓展出新功能。
二、新型智库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尽管新型智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初呈百花齐放局面,但不可否认,新型智库发展从个体、组织和系统等层面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从参与全球化的程度看,智库“拳头产品”还不够多、不够强;深度国际拓展、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全球影响力的新型智库还较少;智库人才梯队建设和储才备才机制存在不稳定性的情况,人才培养机制、人才评价机制、人才内外交流机制仍然薄弱。高端智库全国分布建设情况有待持续完善。
首先,“品牌兴库”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目前的智库数量仅次于美国,智库机构数量众多但实力不强,研究内容碎片化,具有前瞻性、时效性、针对性、实用性的研究产品还不够强、不够多,与决策部门的聚合力仍待加强。
第二,新型智库国际化建设仍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智库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政治、外交、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力量。世界上领先的智库发展基本都呈现明显国际化特征,国际影响力大。应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新型智库国际化还是一个弱项,关门研究多,开门研究少,需要加快推进新型智库走出去的国际化建设。
第三,中国式“旋转门”机制尚未建立。“旋转门”是西方智库的显著特色,助力智库管理和研究人员在政府与智库之间双向流动,为政府提供智力支持,为政府储才、备才和输送人才的功能。尽管该机制在西方容易受金钱政治文化的影响,涉嫌利益输送,饱受诟病,但不可否认,该机制在促进智库发展方面具有的独特作用。在我国目前的智库“旋转门”建设过程中,只有政府人员到智库工作,而智库学者极少有进入政府的渠道。与此同时,新型智库的人才交流、流动比较少。需要借鉴西方“旋转门”经验并汲取精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旋转门”机制。
第四,新型智库的治理与管理还可以允许更大的灵活性。目前,新型智库普遍存在国际交流不足、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仍有欠缺的情况。新型智库在国际发挥作用的能力越大,越能够增强智库从世界各地汲取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有助于提升智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在全球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第五,高端智库存在分布相对聚集的情况。我国多数智库聚集于北京,而顶尖的30家国家高端智库单位,大部分是政府官办智库,企业、地方高端智库分布较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走好全国发展一盘棋,仍需新型智库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均衡分布。
三、建议
如何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推动的经济全球化和塑造世界多极化进程中,建设中国的国家形象和促进国家软实力发展,维护和平发展环境,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仍需继续完善新型智库机制服务功能。
第一,支持新型高端智库打造人文社科领域“全球公共品”,如“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论坛”。目前,国内尚缺一个世界级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交流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互联互通。中国人民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校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的世界一流大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立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学术世界”,传播中国学术精品、服务中国知识创新。建议高校及其高端智库主动担当,依托并延展“学术世界”的智库功能和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作用,搭建世界级的人文社科“全球公共品”,如“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论坛”平台,积极推动在全球范围内的人文社科前沿理论思想和实践的国际交流和对话,助力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
第二,建立特色新型智库研究人员的“旋转门”机制。智库的研究课题多为政府部门委托课题,建立智库与政府政研室之间的人员“旋转门”机制,拓宽智库研究人员与政府决策部门保持联系的渠道,有助于产出更具实用性、前瞻性、预判性和更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智库成果。
第三,优化智库人才评价机制。完善智库人才的考核标准与评价办法。坚持把德放在人才评价的突出位置,增强智库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在考核评价中,不以学术发表为单一量化考核标准,同时着重从服务决策角度考量智库研究成果的时效性和影响力。在职称评定和选拔任用中,增加决策咨询报告、建言献策成果等智库成果所占的权重,切实激发智库人才从事智库研究的积极性。同时,优化激励机制。高质量的智库成果大多是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在人才评价中鼓励集体成果产出与贡献,按照参与人员的实际贡献予以激励,激发参与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四,着力于长远发展,鼓励和支持新型智库建立国际分库实体。世界一流的智库不仅从事国内公共政策研究,更需要广泛参与全球事务,通过面对面的对话交流,从二轨外交的视角实质性地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国际化发展是新型智库建成世界一流智库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