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凸显美国在全球竞争中的焦虑
姚琨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6月5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就世界环境日发表演讲,再次提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古特雷斯表示,地球正在向人类发出危险信号,而人类却置之不理。从现在起到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需要每年下降9%,温升控制在1.5摄氏度的目标才有望实现。然而,排放情况正在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如果1.5摄氏度的临界值被逾越,将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严重威胁人类生存。
全球气候治理的紧迫性要求加快推进世界能源转型进程。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对世界能源转型贡献巨大。但最近一段时间,美国高层官员却频频炒作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问题,指责“中国的过剩产能扰乱了全球价格,损害美国企业和工人利益”。
先是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发声,称外国的太阳能进口产品以低价涌入美国,这使得美国本土产品缺乏竞争力;然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跟着煽风点火,抛出“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是现阶段影响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会导致美国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的谬论;随后美国总统拜登打着应对所谓中国“产能威胁”的旗号,宣布进一步提高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等产品的关税。不止于此,美国还极力撺掇盟友,联合对中国进行围堵打压。近期召开的G7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联合声明中特别提到对华贸易问题,继续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议题。
中国新能源产业真的“产能过剩”了吗?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测算,2030年,预计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量将达到4500万辆,而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全年产量是705.8万辆,只达到预计需求的八分之一,即使按照每年20%的速度增长,也不可能在2030年超过全球总需求。美国片面地将商品出口等同于产能过剩,无非是混淆视听。
美国的种种作为,连美国的学者都看不下去。5月31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在全球化智库(CCG)演讲时指出,中国“零碳”新能源产品不存在“产能过剩”。他表示,当前,全球正面临严峻的气候问题,亟需“零碳”新能源替代产品。而中国拥有先进技术和规模产业,中国生产的低成本清洁能源产品为全球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和优质的服务。“对中国这样一个在生产‘零碳’新能源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立场,是一个潜在的历史性错误。”
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凸显美式霸权的傲慢,也暴露了美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焦虑。近年来,中国科技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科技创新突飞猛进,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凭借质优价廉风靡全球。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持续技术创新、完善产供链体系和充分市场竞争之上的,取得的领先地位是比较优势和市场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频繁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实际上是在为其自身的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模式遭遇挫折寻找借口,试图通过抹黑中国来转移国内压力。
事实上,美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惯犯”。2022年8月,《通胀削减法案》经美国总统拜登签署成法,允许发放约3690亿美元补贴,试图通过高额补贴推动电动汽车及其他绿色技术在美国本土生产和应用。几乎同期成法的《芯片与科学法案》也划拨约500亿美元,刺激美国国内半导体生产,试图通过巨额产业补贴和遏制竞争的霸道条款,推动芯片制造“回流”美国本土。按照美方逻辑,美国进行补贴就是“至关重要的产业投资”,别国进行补贴就是“令人担忧的不公平竞争”;美国向世界出口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就是“自由贸易”,别国向世界出口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就是“产能过剩”。说到底,不过是美国打着所谓“产能过剩”的旗号,对别国先进产业进行打压,以“公平竞争”为借口搞保护主义,践踏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经贸规则,是赤裸裸的霸凌霸道。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符合世界经济实现绿色转型的需要,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美方应摒弃心口不一的虚伪和双标,不要重蹈保护主义覆辙,不要阻拦世界能源转型的趋势,更不要削弱各方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努力。
编审:高霈宁 蒋新宇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