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政治进一步“右转”将带来哪些影响?
金玲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欧洲议会大选尘埃落定。尽管中间派稳住了阵脚,且仍占多数席位,但极右翼力量强势崛起也成为定势。
初步统计结果显示,在法国,勒庞领导的国民联盟党获得32%选票的压倒性胜利,是总统马克龙领导的欧洲复兴党的两倍多,导致马克龙被迫解散国民议会提前举行议会选举。在德国,极右翼的德国另类选择党击败总理朔尔茨所在的社会党,让执政的三党联盟严重蒙羞。意大利总理梅洛尼领导的兄弟党支持率同样飙升,获得超过四分之一的选票,进一步巩固其在国内的领导地位。此外,极右翼政党在奥地利高居榜首,在荷兰也取得第二的不俗成绩。总体来看,欧洲议会中的两大极右翼党团将获得131个欧洲议会席位。这还不包括德国选择党的15个席位以及欧尔班领导的10个青民盟席位以及波兰联邦党的6个席位。
极右翼力量在欧洲政坛已不再处于边缘地位,而是欧洲政治中的新锐势力。极右翼政党崛起的“新常态”,归根结底是欧洲经济、政治、安全和社会多重危机作用的结果,反映出欧洲整体日益走向保守的结构性态势。极右翼政党在中产阶层和年轻选民中的吸引力上升。经历从债务危机到移民危机,从安全危机到通胀和生活成本的不断飙升,欧盟“失落的一代”的政治身份日益被危机和恐惧政治塑造。在主流政党无法提供有效方案的背景下,极右翼力量的保守主义主张显然更能契合其诉求。
极右翼力量上升直接事关欧盟政治稳定。马克龙提前解散国民议会不啻为一场政治豪赌,不仅期待中间派政党仍能在国内构建“防火墙”,还期待能够恢复“理性投票”,重新确立其执政的合法性。但是,一旦失利,法国政治将陷入巨大的不确定性。虽然勒庞的疑欧立场日益软化,但其在经济、移民、气候等问题上的立场仍处于边缘位置。德国朔尔茨政府同样因在选举中的溃败,执政合法性严重被削弱,甚至不排除受压提前举行大选的可能。欧盟层面的政治稳定将同样受到严重冲击。此前,德法轴心已“失速”,当下,马克龙和朔尔茨或成了“跛脚鸭”。相比而言,梅洛尼则获得“造王者”地位,显著增加了欧盟新一届机构领导人产生的复杂性。更重要的是,极右翼领导人在欧洲议会代表的增加,叠加其在欧洲理事会话语权的增加,无疑会使欧盟层面的立法进程举步维艰。
与极右翼强势崛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复兴欧洲党团和绿党的颓势,尤其是绿党在欧洲议会中地位的下降。绿党最大的损失是来自法国和德国的代表团。该党团将失去十几名议员,规模从众议院的第四大党下降到第六大党。绿党积极推动的绿色协议是欧盟当前委员会的执政重点,更是其赖以实现竞争力、气候变化和国际领导力的依托。但在乌克兰危机引发的能源危机和通胀危机背景下,选民转而反对主张绿色政治的政党,绿色政策反噬效应显现。可以预见,未来委员会将不得不在绿色政策目标上妥协,欧盟绿色转型进程将面临迟滞。
当然,欧洲政治生态的“右转”在对外政策领域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援乌问题上,从社会层面看,法国、德国、荷兰、西班牙等在援乌问题上面临较为严重的社会分歧,恰是上述国家的极右翼力量在此次选举中表现强劲,自然进一步加剧政府和民众在援乌问题上的分歧。欧美关系上,如果欧洲的“右转”与特朗普第二任期迎头碰上,很难想象,均揣着民族主义情绪坚持“本国优先”的双方,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同样,一个日益重视“安全”的欧盟和推动开放的中国之间,失配的领域也会增加。
编审:蒋新宇 唐华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