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代的全球治理中焕发新活力
王萌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6月28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黄金法则,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国际社会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推动“全球南方”国家发展和建立和谐的国际关系,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历久弥新,为“全球南方”国家合作发展和世界繁荣稳定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二战后,世界秩序处于重构动荡期,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如火如荼,全球殖民体系的瓦解为新兴国家带来新的挑战。在冷战阴影下,国际关系中的强权逻辑横行,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7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指引着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更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和认可,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
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一次重要实践。会议上,来自20多个亚非国家的代表出席万隆会议,在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十项原则,倡导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随着不结盟运动的蓬勃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共识,并得到联合国《国际法原则宣言》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的采纳,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在联合国大会、不结盟运动峰会等关键性国际场合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持续践行,扮演着连接各国关系的重要角色。
随着全球化和多极化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全球南方”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变得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全球南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影响力提升,迫切希望探索一种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全球治理新范式;另一方面,个别国家却依然固守着陈旧的零和思维,热衷于推行“选边站队”,不仅严重扰乱了国际秩序,也对全球的和平、稳定与繁荣构成了严峻挑战。
面对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等多重挑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展现出超越时空的深刻价值和持久影响力。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全球南方”国家坚持倡导着“求同存异,命运与共”的理念,通过金砖国家、亚投行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通过东盟、上合组织等制度性平台的建设,推动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包容的国际新秩序。
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面对和平还是战争、繁荣还是衰退、团结还是对抗的历史抉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内涵,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目标不懈努力。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以独特的外交理念和实践,继续推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施实践。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帮助相关国家构建发展路径,提供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自强的机会,成为连接全球,实现互联互通的重要桥梁。中国建立多样化合作平台,为各国提供了平等对话、协商合作的机会。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国家和种族的界限,强调人类的共同利益和责任,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
纪念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方更好支持“全球南方”合作的多项重要举措,包括未来5年向“全球南方”国家提供1000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卓越奖学金”名额、提供10万个研修培训名额,并启动“全球南方”青年领军者计划等。
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零和思维已无法解决日益复杂的国际问题。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建平等有序的多极世界,实现全球治理向共商共建共享的历史跨越。
编审:蒋新宇 高霈宁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