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观点中国>

强化学生多维实践培育,助力“百千万工程”

2024-08-22 11:10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土壤科学系是该校土壤农业化学学科主要继承者之一。自1935年起该学科已开始招收土壤学研究生,是我国最早开展土壤学研究生培养的学科,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一条龙”的人才培育体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行业精英。2024年是华南农业大学土壤学科建立新百年的开局之年,老师们守望初心、铆足干劲,继承土壤学科百年来以土载道、用心育人的优良传统,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倾心传授基础上,着力提升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实践技能,通过带领学生们一起参加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这一党中央和国家部署的重大工作,鼓励学生们大胆创新创业,深入农业、农村一线,针对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专业知识、在“自找苦吃”的历练中,发挥科技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对全面摸清中国土壤资源情况、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守住耕地红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土壤三普工作内容种类多、范围广、专业性强,且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华南农业大学土壤科学系是全国土壤三普工作的重要支撑单位,老师们一致认为抓住土壤学科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培育一大批土壤学科创新人才和未来专业领军人才十分关键。在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这一重要国情国力调查开展之际,土壤科学系凝练学科专业方向,牵头申报“三普”专业方向的硕士班招生,校内外“三普”专项导师人数30多人,设置各门专业课程,培育“三普”专业人才。老师们持续发挥专业学科优势,积极开展本科生和研究生线下课程、线下与线上课程、双语课程等各门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和教材编写工作,在讲授土壤普查的必要性及重要内容,推进理论课程的升级改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多年来我系获得省级和校级一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四新”示范课程、通识教育类一流课程多项,获评三全育人先进个人一人,获得十四五规划教材《土壤地理学》编制资助一项,编著《农业资源与环境化学分析》等教材及《蚯蚓在南方红壤地区的农业应用》等专著三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老师们将“三普”工作融入教学实践中,带领学生上山林、下泥田,进行表层样、生物样、剖面样等“三普”样品的采集,对学生起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师生一起在田间摸爬滚打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巩固,深入体会土壤的发生演化、营养元素迁移过程、土壤生物的功能等,不断提升土壤调查专业技能。

土壤科学系教师们聚焦华南地区土壤肥力低下、污染严重、土传病害高发等制约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带领研究生们、本科生们共同研发多项耕地保育技术,并在广东进行大规模应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行业前沿与学生培养接轨,挖掘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质、潜力、潜能。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土壤科学系研究生李馨妤、肖远业等以及本科生蒙鸽、朱凌佑等积极参加第十四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并获得省赛金奖,同时获得华南农业大学“丁颖杯”暨“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和“创客杯”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等多项奖励。这些同学们利用创新创业项目继而组建了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华南农业大学“蚓智富农”突击队,在资源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方秋中、唐吕彬老师、土壤科学系主任张池、省“百千万工程“”帮扶协作驻阳山工作队王圣君老师的指导下,入县下乡、深入清远阳山县、扎根田间地头的“实验室”进行调研,助力“百千万工程”。他们通过与秤架瑶族乡秤架村、漏水坪村的黄佩明、陈百万两位书记及村干部的座谈交流,了解到当地农业发展的现状及主要存在的问题。他们在与秤架瑶族乡副乡长孔军全、中铁二十五局驻称架村第一书记龙自军书记的实地访谈中了解到的农作物生长和土壤问题后,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农作物生长评估和土壤质量的实验室分析及评价,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突击队负责人肖远业在调研期间,为合作社村民进行了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为大家介绍土壤改良和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突击队成员还与合作社村民一起深入交流,探讨了化肥长期滥用的危害及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蚯蚓固碳培肥技术的优势。目前,在学校和省“百千万工程“”帮扶协作驻阳山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与阳山县护家种养专业合作社、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联合成立“双百行动”产学研基地,引导更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们参与到阳山县的“百千万工程”行动中,充分发挥研究生团队的科技和智力支撑作用,进一步助力秤架瑶族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及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华南农业大学土壤学科的发展已历经百年。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老师们在农业院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永恒主题中又得到了深刻的领悟和实践。通过国家重大项目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多维实践活动,促进研究生能够在“学习-实践-思考-感悟,再实践-再思考-再感悟”中提升专业技能和解决乡村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把论文写在农村广阔的大地上。多维的实践教育能够促进学生们学有所用、精准作为,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行全方位的服务,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现代化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作者:张池,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方秋中,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王圣君,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与社会服务处。

项目:2024年度华南农业大学一流课程(金课)项目《土壤生物学》线下一流课程;教育部第三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校企合作背景下基于低碳农业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24010415922)。

【责任编辑:唐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