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观点中国>

中央为何提出“弘扬教育家精神”?

2024-09-10 07:0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王丛虎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专聘研究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朝韩愈在《师说》中清楚定义了教师的基本要求,即传授知识、解答疑惑。中国古代对于教师职业的期许远不止这些。《礼记•学记》提出,“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师者如舟,千里不怠。”可见,教师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使命和更多的社会责任。

随着教师职业化的发展,教师的伦理道德逐渐形成,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等。新中国成立后,将民国时期的“教员”改为“人民教师”。这一变化意味着国家对教师职业有着特定的政治意涵,即要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和教师队伍建设,颁布《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规范》《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行为规范。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设立为教师节,彰显党和国家对教师职业的高度重视,全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前沿,对教师及教师队伍提出更高要求,希望教师胸怀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内涵极其丰富且多维立体,实现了德、才、识、能的高度统一,既为新时代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树立起理想的高标,更给广大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明亮的精神引领和强劲的精神力量。教育家精神镌刻着中国特有的印记,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饱含了蓬勃的时代特征和责任担当的时代使命。点亮教育家精神这盏明灯,1800多万教师奋发前进的方向更加清晰,在担当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责任时更有毅力和底气,更能主动积极地调动生命的精华奋力拼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高质量发展作贡献。2024年 8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则对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弘扬教育家精神作出了具体部署。

新时代新征程上,教师应该秉持教育家精神、承载教师的使命担当。在教书育人中,教师要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因材施教、育人智慧;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在个人道德伦理上,教师要勤修乐教、甘于奉献;树立胸怀天下、追求文化弘道、践行教师群体共同价值。在教师中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要求教师心系祖国、胸怀天下,规范自我、敬业乐教,争当教育家。

新时代新征程上,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不仅要靠教师自我约束、自我成长,还需要一系列制度机制的保障。具体说来,要逐步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创新;要加快补齐教师队伍建设突出短板,强化高素质教师培养供给;要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完善激励机制,真正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支撑。

传承弘扬教育家精神,是时代的召唤,更是使命担当。新时代新征程上,每一位教师都有义务和责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编审:唐华 蒋新宇 张艳玲


【责任编辑:申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