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稳中向好态势始终未变
张一 恒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等在会上介绍“系统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扎实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有关情况。国庆节前,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宣布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调整,除了常规的降息降准以外,在房地产、资本市场方面也出台一系列措施。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就财政逆周期调节、企业尤其民营企业发展、民生问题等进行部署。
一系列政策的推动,市场信心恢复,扭转了对中国经济的悲观预期。不过,宏观政策只是催化剂,对经济长期增长的信心,还得看中国经济的韧性。
很多人谈论中国经济常和日本经济作比较,尤其是1990年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失去的二十年”以及之后的所谓资产负债表衰退,更是成为参照。不可忽视的是,日本经济本质是岛国经济,在部分产业上能够形成较强的综合竞争力,但产业回旋余地小。日本国内市场空间不足,一旦产业发展出现战略失误或外需发生变化,经济很难在短期恢复。而中国经济则是典型的大陆经济,体现为较强的综合运作能力,能够有效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
在供给端,中国主要体现为工业体系完备,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梯度广,从高科技行业到一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有相当大的产业基础;区域发展存在代差,可以形成产业转移效果。产业体系的完备和多层次性,使中国可以根据需求和产业态势变化,在不同时期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从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的全球占有巨大份额重工业体系,到承接全球电子产业转移的电子元器件大厂,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互联网巨头,以及最近的新能源革命产生的全球新能源企业巨头。反观日本,其所谓的“失去二十年”,主要原因是其除了汽车之外,没有形成真正有竞争力的产业。
在需求方面,中国人口多,市场空间大。14亿多人口对应着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是供给质量和体系持续升级的巨大动力,也是中国经济韧性强的真正原因。中国完全可以形成以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的经济发展格局。
除了实体经济,中国还具有高度独立的货币财政政策,且具有巨大的政策空间。货币政策方面,中国不必像很多发达经济体一样,跟随美联储亦步亦趋,可以一定程度上自主决定货币政策走向。在货币政策空间上,过去几年,中国人民银行是全球主要央行中最遵守货币纪律的央行,无论是利率、准备金率,还是央行扩表,都有较大的政策空间。
关于所谓的“流动性陷阱”,在房贷平均利率3.5%时,谈论此问题为时尚早。关于货币超发可能带来的通胀,需要强调的是,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目前供给能力足够、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会带来所谓的恶性通胀。
财政政策方面,相比发达经济体,中国政府杠杆率不到60%,仍有较大的加杠杆空间。相反,日本政府杠杆率已超过200%。
宏观政策转向已经开始,货币政策空间大,财政政策值得期待,力度不会低于市场预期。中国经济韧性强,稳中向好态势没有改变。
编审:郭泽涵 蒋新宇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