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观点中国>

构建生育观念支持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2024-10-14 16:19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许小委 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

受到少子化、老龄化等因素影响,中国人口总量已连续两年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据:2023年末全国人口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比上年减少54万人,出生率为6.39‰;死亡人口1110万人,死亡率为7.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与此同时,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持续下降,从1970年代之前的6,降至1990年的2,再到2010年的1.5,2023年仅为1.0左右。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排倒数第二(仅略高于韩国)。对此,人们禁不住会问,为什么国人今天不愿生孩子了?怎样才能让年轻人愿意生孩子?

我们通常倾向于将人口问题理解为经济学和社会学问题,习惯用“投入产出”这种经济学上的理性思维去寻求解决之道。比如出台更多与生育相关的优惠政策,优化住房教育医疗等配套条件建设,甚至直接给出丰厚的生育奖金来刺激人口增长。这些当然是必要的,然而远不是充分的。人口问题不仅是经济学和社会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和观念问题。生育意愿乃是人口问题的核心。

为有效应对当下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少子化现实,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其中,针对少子化给出的基本对策是,“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首先要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完善生育休假、补贴、医疗、育幼等制度措施,但同等重要的是要加快构建适宜的生育观念支持体系,从而让人们从思想上重视生育、从情感上乐意生育。没有形成一套完整自洽的支持生育的观念体系,不能从哲学上体认人口的根本意义和基础价值,不能把肯定褒扬、推崇鼓励生育刻写在普通民众的思想意识中,是难以实现人口的高质量发展的。换句话说,“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内在地要求构建一套推崇鼓励生育的观念支持体系。

那么,应当如何来构建生育观念支持体系呢?大体来说,可以沿着如下思路来展开工作。

一是从哲学理论上做基础性论证。要从哲学上把人是根本,人是创造的主体,是人类世界的基础和前提等道理阐释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主体理论、人的本质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孝悌伦理观念,以及西方哲学、人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中的人口思想和人口理论对此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在此基础进行整合再造,把其中的根本问题讲透彻说明白,有利于构建适合当下中国人口发展现状的生育观念和话语体系。

二是借文艺作品进行情感引导。如果说,哲学层面的基础论证主要依赖于人的理智认同,那么文艺作品则是通过作用于人的情感来达到效果的。人从来都不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存在物,因此要影响和改变人们的选择和行动,仅仅依靠讲道理是不够的。情感上的触动和共鸣同样十分重要。艺术作品具有强大的移情动性的力量。因此,新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影视剧作品等应关心现实问题,对少子化问题要主动反思积极介入。要通过有意识的情节设计和情绪渲染,把“家庭温暖”“人际慰藉”等观念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

三是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沉浸式熏陶。人的感受和观念是在日常生活中得以生成并沉积下来的。日常生活的持续展开所呈现出的精神气象和总体氛围,对人的思想观念有潜移默化的塑造之功。因此,要构建关于生育的观念支持体系,就要特别倚重日常生活的浸染和熏陶作用。要把尊重生育、肯定生育、鼓励生育的价值观念,巧妙地嵌入日常生活的细节,融入民众的日用常行和日常谈论之中,体现在传统习俗、节日庆典和特定仪式里。

总之,在对待人口问题上,应当重视思想和观念的力量。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语言来说,叫作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在全面二胎政策不及预期、三孩政策效果尚未显现,生育堆积效应基本结束的当下,解决当前中国人口出生率下滑的问题,势必要求我们加快构出建有助于增强国民生育意愿、适宜人口健康持续发展的生育观念支持体系。


【责任编辑:高霈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