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观点中国>

仓廪实,天下安:中国丰收背后的守护与创新

2024-10-28 14:35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刘献登 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10月25日,农业农村部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传来喜讯:全年粮食再获丰收,夏粮早稻已丰收到手。夏粮产量2995.6亿斤,比上年增加72.5亿斤;早稻产量563.5亿斤,保持稳定秋粮面积稳中有增,大面积单产提升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4日收获进度已达82.5%。又一个丰收季的到来,在粮食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今年有望首次突破1.4万亿斤。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十四亿人口的“饭碗”关乎民生根本,是“天字第一号”大事。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关键,每一寸土地都须尽心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土地复垦条例》等为主干的法律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严格的耕地保护机制。必须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农地姓“农”、粮田姓“粮”。

对每一寸土地的潜力挖掘也是重中之重。一方面,通过整治“撂荒地”、唤醒“沉睡田”,积极盘活闲置土地,自2021年以来,全国耕地总量增加1758万亩,实现连续3年净增加,遏制了耕地持续多年减少的态势。另一方面,要注重耕地基础设施的改善,加快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

科技创新是粮食丰收的底气所在。种业作为农业的“芯片”,是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科技。围绕“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战略目标,我国在种业技术和生物育种上成效显著。当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推广面积占比超过95%,良种对作物增产贡献率达45%以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从根本上提升了粮食生产的效率和质量。科技创新让一粒粒好种子“长”出农民富足的好日子。

粮食生产的主体是农民,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是夯实粮食安全基础的关键。近年来,从农机具购置补贴到水稻种植补贴,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到稳定的粮食收购保护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不仅体现了对农民的深切关怀,也彰显了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

尽管今年粮食产量预计突破1.4万亿斤,但形势依然复杂。全球市场波动、自然灾害以及粮食浪费等挑战尚在,粮食安全工作任重道远。“丰不忘俭,居安思危”,必须时刻保持风险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才能在未来的每一个丰收季,让“中国碗”始终盛满“中国粮”。


【责任编辑:申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