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人为峰
【人物】唐古拉山站冰川研究者
【故事】冰川被称为“固体水库”,是气候变化的记录器。长江源地区是全球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拥有大量冰川资源。2005年,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唐古拉山站建站。在这个世界海拔最高的科考站,一代代科研队员无惧条件恶劣,长期观察、连续记录地质、水文、气象、冻土状况,守护着绿水青山。
【点评】
唐古拉,藏语“高原上的山”,其主峰格拉丹东是沱沱河的发源地。这里终年风雪交加,冰川连绵。1973年,我国第一次青藏科考大幕拉开,在基础条件差、物资匮乏的年代,400多人毅然投身科考事业。每年4月至10月,唐古拉山站的科考队员们驻扎于此,爬冰卧雪,与高原反应作斗争,和恶劣天气打交道,在大自然的“实验室”里扎根,潜心观测冰川变化的过程。
中国冰川学奠基人施雅风曾说,冰川事业是一项豪迈的事业,是勇敢者的事业。野外科考的苦,难以想象。有科考队员回忆初到唐古拉山站时的场景,眼前就是一片冰雪世界,“冻土像钢铁一样”。住过又湿又冷的帐篷,搬进被风吹得哗哗响的简易板房;因高反整夜睡不着觉,和棕熊相距几十米对视;唐古拉山站里,除了高精尖设备以外,最多的就是各类药品……无论是身体经受考验,还是意志经历磨炼,这些细节让条件艰苦有了具象的呈现,也正是这些点滴,标注了科考队员勇敢无畏、不怕吃苦的精神高度。
冰川研究这么苦,为什么还要坚持?“坚守在冰天雪地,就是为了保护绿水青山”,这是科考队员的回答。冰川看似与我们的生活相距甚远,实则与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安全息息相关。有科考队员这样形容:“江源打个喷嚏,江河都要感冒。”唐古拉山冰川、冻土等冰冻圈要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长江源区水源涵养功能和高寒植被生态环境。研究冰川变化和气候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计算环境的承载力和保护的拐点。因为责任,所以坚守。他们关心着眼前的山和水,致力于解决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等方面的问题,更心系着唯一的地球,想要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寻找更多绿色发展途径。
有媒体曾采访了多名在青藏高原做研究的科研人员,发现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共同的气质:乐观、豁达、热爱野外、特别能吃苦。精神代代相传,科研继往开来。如今,有先进仪器设备的支撑,我国的青藏高原研究走上了世界舞台。数十年如一日的科研路上,更新换代的是技术设备,始终未变的是不懈探索的毅力。葆有不惧艰险、不畏挫折的乐观心态,脚踏实地、勇于探索、协力攻坚,一代代科考队员攀登的,不仅是大地上耸立的山峰,更是科研的高地。
前段时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重要成果集中发布。森林面积比例提高12%,水源涵养功能提升1%,土壤保持功能提升2%……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正发生一系列喜人变化。也要看到,面对更多挑战,我们还需继续加强保护和研究。山高人为峰,期待更多人投身勇敢者的事业,步履不停、攀登不止,为守护绿水青山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