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观点中国>

推动文科“数智+”专业从新向优发展

2024-11-21 13:30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光明时评】

今年以来,关于高校文科专业的相关新闻不时见诸报端。如复旦大学在今年本科招生中推出“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翻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双学士学位项目,进一步打破文理界限;上海科技大学新增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本科专业,但这个全新开设的“文科专业”要求考生的高考加试科目为物理、化学双选……当人工智能、数智化转型、新文科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热词,文科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这恰恰也是文科的机遇所在。许多高校优化调整专业设置,推出文理交叉的数字经济(数字金融)、数字法治(计算法学)、数字人文等文科“数智+”专业,一时成为高考志愿填报的热门和高分专业。

“数智+”文科专业之所以受到社会关注和学生欢迎,是因为它们与传统文科专业相比具有融入数智技术、重视数据分析、突出创新应用的特点,专业更贴近时代需要,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当前,数智技术深刻影响并改变着经济社会文化业态,也从研究问题、对象素材、方法工具等维度重塑传统文科研究范式,对文科教育产生了颠覆性影响,文科与技术融合发展成为趋势。此外,我国正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加快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因而,“数智+”文科专业的推出不仅是文科主动拥抱科技发展与时代变革的体现,更是我国深化高校改革、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

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2020年《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以来,各地高校加速文科专业优化调整,停撤了部分文科专业、压缩文科生规模,同时新增了新文科专业,“数智+”专业便是其中一类。未来,如何实现文科“数智+”专业从新兴专业向优质专业发展,为数智时代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输送高质量文科人才,是我们将要面对的课题。

一是要精心设计“数智+”专业培养方案。“数智+”专业不能只是名称“高大上”、培养方案“换汤不换药”,也不能只是简单地加入若干技术课程的“拼盘”模式,而是应全面系统思考国家战略、社会需求、数智技术、学科知识的内在关联与联动效应,紧密对接新需求、新业态与新能力,对原有文科培养方案进行全面升级。比如教学内容上,除增加一般性、通识类的人工智能、数据科学课程外,还应打造数智技术与专业深度融合的核心专业课。教学方式上,从传统的“坐在课堂”“记笔记”转变为“走出去”“动起来”,加大“数智+”专业实践类课程比重,增加数智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提升学生对数智社会的洞察力以及借助数智技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评价方式上,改变传统文科“记背+考试”模式,强化学习过程管理与综合评价,鼓励学生聚焦社会关切与公众需求,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借助数智技术与数据,提出新问题、新见解、新方案。

二是要创新“数智+”专业培养机制。传统文科专业培养主要依托系所,如果“数智+”专业仍沿用老办法,则可能出现师资力量不足、学生满意度低等问题,应充分发挥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开门办学。一方面,学校层面统筹制定“数智+”专业培养方案,打通校内师资、课程、实验室等资源壁垒,打造一批数智化通识课、“数智+”专业精品课,实现不同“数智+”专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与联动,兼顾专业集约化建设与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应大力拓展校外资源,加强学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多元化实训实习基地,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指导工作,打造“知教学研训智”一体化的新文科教学研究实践服务平台。此外,应完善“数智+”专业教师培养和评价机制,增强他们在培养“数智+”人才方面的能力和积极性,如定期选派教师到政府、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育教学在教师绩效评价中的权重等。

(作者:章燕华,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申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