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观点中国>

“俄罗斯商品馆”是智商税吗?

2024-12-19 09:43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刘远举 中国网特约评论员

当下,“俄罗斯商品馆”频繁出现在各大商场中。这些店的模式相似,规模都不大,装修风格、经营产品、价格也大同小异。店里商品的核心卖点是“俄罗斯原装进口”,在显眼位置摆放着具有鲜明俄罗斯特色的长面包、套娃、俄式纯猪肉肠等产品,有些店还为烘托氛围播放热门俄语歌曲。

“俄罗斯商品馆”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重庆等城市快速复制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智商税”争议。原因是“俄罗斯商品馆”所售产品虽然包装上有俄文覆盖,产品名称也颇具俄式特色,但如果细看,就会发现很多产品的产地其实是中国。俄罗斯大列巴、俄式纯猪肉肠产地是牡丹江,奶粉来自齐齐哈尔,驼奶片产自广东潮州。也就是说,这些产品,虽贴有俄文标签,但都是不折不扣的国货。

根据相关法规,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必须印有中文说明,以防止中国消费者看不懂外文。但中国产品在有中文标签的情况下,也可以印刷外文,法律法规无法禁止这样做。很多商家就钻了这样的“空子”——在中国产品上大量印刷俄文,以此误导消费者。

据媒体报道,一些经销商可能采用了购买俄罗斯商标在国内生产的模式,也有国内企业采用俄罗斯工艺生产俄罗斯商品,甚至有企业称“虽不是进口(俄罗斯),但其生产原料有俄罗斯的成分”。

显然,购买一国商标,使用一国技术,有一国成分,都不能宣传为“进口产品”,就像麦当劳、肯德基不能宣传为自美国进口的产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商家在销售商品时,应当提供真实、准确的商品信息。如果商品并非进口,但商家却故意宣传为进口,就涉嫌虚假宣传和欺诈。

对消费者而言,虚假宣传,只是风险之一。这类“俄罗斯商品馆”规模一般都不大,多数是临时搭建,其对商家而言,低成本模式意味着更低的风险和更高的利润,但对消费者而言,则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和更低的性价比。低成本投入往往意味着商家并没有长远规划,很可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对商品质量、食品安全,自然不会太上心。

这种商业模式还有线上渠道。有些外国面孔的带货主播,自称是俄罗斯人,能够极大提升产品销量,甚至收到大量打赏。但一个带货主播往往是团队运营,“俄罗斯人”人设的背后,其实还是中国人,甚至有些外国面孔是AI合成而来。前两年,一个名为“俄罗斯娜娜”的账号在短视频平台上走红,该网红自称来自俄罗斯,操着蹩脚的“俄式中文”,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中国的兄弟姐妹们你们好”,并且极力夸赞中国,拥有200多万粉丝。后来,官方发布消息指出,该账号存在滥用平台道具、仿冒虚假人设的情况,并对其进行无限期封禁。

“俄罗斯商品馆”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就像“俄罗斯娜娜”和俄罗斯的关系一样。

编审:蒋新宇 高霈宁 张艳玲


【责任编辑:申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