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借调有“度”可循
严洪泽 王莹 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一段时间以来,“借调”成为变相加重基层负担的一大源头,过多过频从基层借调干部,导致基层力量空虚,开展工作捉襟见肘。借调初衷是缓解紧急工作压力,促进干部交流培养,具有合理之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借调随意化、不撒手,借调干部获得感不强等问题突出,让借调有“度”可循成为落实基层减负的一道必答题。
规范借调事由,切忌“任性随意”。细究借调“走样”背后的原因,有编制结构未能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的影响,但本质还是权力任性导致借入单位和借出单位处于不平等局面。一边是借入单位纯粹以工作繁忙、人手不够为由,或者假借跟班学习、以干代训、成立临时工作专班等事由,不考虑借出单位情况,随意借调占用借出单位人员;一边是借出单位不敢不从,导致层层借调,基层失血过多。对此,借入单位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念,规范遵守借调的有关规定,自觉克制“不借白不借”的任性心态。同时,要加快补齐借调背后的制度漏洞,严格确立“非必要不借”的导向,限制借调事由,收窄借调范围,规定借调干部必须是阶段性参与重大项目、专项任务或重点工作,对借调干部参与日常工作的采取坚决有力措施予以制止,减轻因随意借调、滥用借调带来的基层负担。
严格借调期限,切忌“有借无还”。借调干部多是上级从下级借,上级机关不主动还人,下级机关很难开口要人,事前说好的短期借调往往会变成“长期占用”,甚至对一些得力干将,一借就是好几年,逐渐把基层骨干力量“抽空”,造成借出单位“用工荒”。对干部借调期限要划出清晰的底线,借调时间应以完成相应工作为限,借调干部一般不能超过3个月,累计借调时间原则上不能超过半年。对时间跨度较短的紧急性任务,在完成相应工作后应及时安排返回原单位,对周期比较长的工作,应该合理安排人员轮换,防止一借不还、一用到底。同时要加强对借调手续、期限的审核,对“超时”借调的干部全面予以清退,无条件退回原单位工作。
落实关心关爱,切忌“两头不靠”。借调是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但现实情况中,借入单位长时间“借而不调”,借调干部往往会陷入“有苦难言”的境地。借调干部的人事关系在原单位,工资由原单位发放,干活时借入单位把他们当“自己人”,表彰奖励时又成了“编外人员”,长期借调也让借调干部错过了在原单位评优评奖和晋级晋升的机会,这种“两头不靠”的窘境使借调干部很难找到归属感,工作积极性减弱。要规范借调干部管理,明确借入、借出单位共同管理责任,借入单位要经常性开展谈心谈话,倾听借调干部心声,及时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难题,对干部借调期间的表现要客观真实地反馈给原单位,对能力素质高、表现确实优秀的,原单位在评先树优时应有针对性考虑,变“两头不靠”为“两头都靠”,让借调干部有更多获得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