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问答 | “人工智能+”将带来什么?
盘和林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李强指出,要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和智能制造设备。这预示着“人工智能+”将成为培育与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能。“人工智能+”首次被提及是在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之后,在202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的具体部署。
“人工智能+”正快步走来,新质生产力培育也一再被强调,这对于国家未来发展和民众生活将产生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人工智能+”对于生产任务的革新,将会推动传统劳动者向新质劳动者的转变。“人工智能+”会逐步替代重复性、低创造性的工作任务,从而生成分析性、创造性的工作任务。劳动者能从低端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将工作重心更多放在高附加值的工作任务中。同时,“人工智能+”的信息优势将打破劳动者的“信息茧房”,帮助劳动者进行信息甄别与初步信息分析,辅助劳动者更科学地执行决策性的工作任务。当然,“人工智能+”还会带来新的工作任务,一系列数字前沿技术的升级迭代需求,也对劳动者创新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其二,“人工智能+”对于前沿数字科技的革新,将会加快新质劳动资料对传统劳动资料的迭代。“人工智能+”实现了生产工具的智能化、网络化改进,形成了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劳动资料形态,这为劳动资料本身赋予了价值创造的能力。大数据、大模型与传统劳动资料的结合可以激发更多的创新活力。
其三,“人工智能+”将会推动劳动对象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型。一方面,“人工智能+”拓展了生产要素的范畴,除了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以外,数据与信息也成为重要生产要素。这些数据和信息通过模型的分析与甄别,会形成可用的数据资源,并且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转化价值。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打破了原有传统劳动对象的壁垒,可以通过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对劳动对象进行整体化和精细化管理,串联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
此外,“人工智能+”还将打造新的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形成智能化生态体系。新质生产力并不仅仅体现在生产端,它同样涉及市场端、需求端的革新。“人工智能+”创造了供给与需求协同的新结构,通过数据和智能化管理,依据市场需求牵引生产活动,实现供需两侧的“双向耦合”,催生出数字技术、数字场景等新业态新模式。这不仅改变了生产活动,还对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方面产生意义深远的变革。
然而,“人工智能+”带来的全面革新,也会引发对发展包容性的担忧。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可能会带来技术鸿沟。数字技术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数字资源的非均衡化积累,所以数字化水平的差距可能会放大不同企业生产规模等方面的差距,从而形成垄断市场和技术壁垒,这并不利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这个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对中小企业、缺乏数字化转型经验的企业提供技术帮扶和政策支持,弥合技术鸿沟,带动全产业链的数智化转型。另一方面,智能化的推进势必会对原有劳动力市场造成冲击,可能会导致劳动者之间出现更严重的收入分化,造成更严峻的贫富差距。因此,政府要在推进“人工智能+”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再就业再教育体系,帮助劳动者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编审:唐华 蒋新宇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