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养老机构数字化转型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观点中国>

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养老机构数字化转型

2025-03-18 14:04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文 | 李泽政 谢亚军 湖南工商大学国际商学院

数智化时代养老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既是应对老龄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数智化时代背景下湖南省养老机构数字化转型发展研究(S202410554305)”课题组研究发现,养老机构数智化转型不仅能够有效整合养老资源,优化服务流程,还能通过数据分析实现服务的精准化与个性化,为推动老年群体在技术红利中实现“老有所安、老有所乐”提供了实现路径,更加凸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推进数字化转型是养老机构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推进数字化转型是养老机构在数智化时代,遵循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逻辑的根本选择。首先,人口老龄化与资源矛盾倒逼养老机构进行数字化升级。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21.1%,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5.4%,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传统养老模式依赖家庭照护与机构床位供给,但在家庭小型化、护理人力短缺的背景下,供需失衡日益凸显。数字化转型可通过智能化设备替代重复劳动、数据驱动精准匹配资源,显著提升服务效能,缓解“未富先老”的结构性矛盾。其次,技术革新驱动养老机构服务模式升级。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使养老服务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技术不仅优化了服务流程,更催生了“15分钟养老服务圈”等新模式,将存量物业改造为社区嵌入式养老院,兼顾老年人对熟悉环境的情感依赖与专业化服务需求。最后,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双重助力养老机构推进数字化转型。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数字化服务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进一步细化技术应用场景。除了政策指引以外,老年群体对健康管理、社交互动、安全保障的多元化需求也倒逼行业进行数字化创新。

构建智慧养老服务生态是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方向

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创新指向之一就是高质量与效率化。

一是,要促进平台化整合,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协同。要构建统一的数据中枢,打通医疗、家政、安全监测等多模块信息壁垒;克服智能设备操作复杂、功能单一等技术适老性不足难题,跨越“数字鸿沟”;强化养老平台安全监测、家政服务、紧急救助等功能整合,搭建“一站式”服务体系;全面优化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跨街道服务转派与资源调度相整合;切实提升智能系统对老年需求数据资料的分析预测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二是,要促进智能化升级,推进从设备嵌入到服务重构的系统化变革。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要加强硬件设备设施升级改造,健全智能床垫、智能手环等监测设备的配套管理,加大对智能安防系统(如跌倒报警、煤气探测)的引进应用;要强化软件系统的个性化与系统化升级,加强人工智能驱动的健康评估算法研究,全面系统优化个性化护理方案,如喂食机器人、手部康复手套等智能护理技术。

三是,要促进生态化拓展,实现跨主体协作与价值链延伸。要促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物业企业、科技公司形成协同网络,推进“养老院+互联网医院”模式渗透,促进远程诊疗与药品配送智能化;促进金融产品、老年文化等衍生服务的接入,全面构建“医养康养+科技+金融”的复合生态,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能力与用户黏性。

构建包容性数智养老体系是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原则

推动养老机构数字化转型,需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向善”的原则,构建多方协同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一是,要强化政策引领,完善制度保障。一方面,数字化转型需长期资金与技术投入,中小型机构面临严峻压力,政府需统筹制定数智养老标准体系,加大资金补贴与税收优惠力度,鼓励企业研发低成本、高易用的适老化产品;加大对数智人才的激励补贴力度,不断提高智能化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健康数据泄露、算法歧视等问题威胁老年人权益,现行法律对智能设备侵权责任界定模糊,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的平衡机制尚未健全。要逐渐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与监管框架,强化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

二是,要深化技术融合,突破创新瓶颈。要推动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技术与养老场景深度融合,促进跨机构数据安全共享,全面创新升级VR技术等;要促进以“需求侧”为导向,开发兼具功能性、情感性与文化适配性的养老产品,克服过度追求技术效率导致服务“工具化”引致的人文关怀缺失与供需错配矛盾问题。

三是,要培育多元主体,共建产业生态。鼓励企业、高校、社区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速技术转化与应用;发挥社会组织与家庭作用,形成“技术—服务—情感”三位一体的养老支持网络。


【责任编辑:申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