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当美国“经济例外论”面临越来越多质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观点中国>

当美国“经济例外论”面临越来越多质疑

2025-03-28 16:00

来源:环球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美国‘经济例外论’正处于薄冰之上”“美国‘经济例外论’是否仍然存在”“美国‘经济例外论’的衰退不仅源于某些政治人物,而且根植于结构性问题”……近期美国“经济例外论”正面临越来越多国际媒体的质疑。

所谓美国“经济例外论”,即对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灯塔而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认识。远在本届美国政府为这一叙事增添戏剧性之前,美国“经济例外论”趋于破灭的迹象便已现端倪。曾一度将特朗普回归视为美国霸权“强心剂”的人,如今也开始把美股下挫和美元走软看作其衰败的征兆。然而,若将这一转变单纯归咎于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或华盛顿的混乱,则忽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事实:那就是关于美国“经济例外主义”的泡沫早已膨胀数十年,其破灭的过程也极有可能延续至可预见的未来。

这并非一次突如其来的破灭。美国的经济、市场和货币长期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背后是一系列结构性优势与时机的巧合。即使在近期回调之后——标准普尔500指数较2月高点仅下跌不足10%,美元指数仍处于近30年来高位——这些资产相较历史与世界其他地区依然被高估。美股估值相较国际市场溢价50%,接近历史极值,美国市场在全球市场基准中的占比超过60%,远高于其不到30%的全球GDP份额。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所言,这种差距不仅反映实力,更揭示扭曲,美国多年的“非理性繁荣”(格林斯潘之语)如今已经到了修正的时候。

美国“经济例外论”的神话曾建立在两大支柱之上: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巨大的市场吸引力。如今这两者都被动摇。美国经济增长背后是高达GDP6%的巨大财政赤字,以及一场对人工智能的投机热潮。桥水投资公司前首席投资策略师帕特森说,自2008年以来,美国实际GDP增长速度是欧洲的两倍、日本的四倍,推动了一轮投资与消费的良性循环。2008年在标普500投入1万美元,到2024年末已膨胀至超过6.5万美元,远超外国市场表现。但这并不具有可持续性。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警告称,持续的高赤字水平威胁美国财政稳定,而高盛预期的AI技术带来生产率每年1.5%的提升,或许只是幻想。

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地区正在发展。德国在乌克兰危机后摆脱财政紧箍咒,开始加大国防与基础设施支出,帕特森认为,这是对美国可靠性下降的直接回应。中国则加码科技投入,推出600.6亿元人民币的“AI产投基金”。据乔治城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的数据,中国每年理工科博士毕业人数已接近美国的两倍。这些变化标志着全球经济重心的再平衡。正如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所言:“美国之所以繁荣,是因为其他国家的薄弱,而如今这些薄弱不再是理所当然。”

市场正在反映这一转变,尽管节奏不一。对冲基金已率先撤出美股,但受“逢低买入”理念影响多年的美国散户仍在向ETF投入大量资金。同时外国投资者在美股市场持有超过20%的份额。美国的国际投资负债现已超过GDP的70%,这一水平与过去多个货币危机爆发前夕相似,从上世纪70年代的英国到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早已警告,这种失衡终将带来清算。

几十年来,全球股市与美股几乎呈现同步波动:“美(股)涨则涨,美跌则跌”。这一联系如今已经发生变化。欧洲市场刚迎来5年来外国资本流入的最佳单月表现;日本和新兴市场的股市表现也在与美股“脱钩”。这一分化揭示出: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期间汲取全球资本,令他国市场被动“干渴”;如今美国经济摇摇欲坠,却鲜有人与之共沉。《金融时报》称之为“资本大迁徙”,随着全球对美国经济主导地位信心减退,这一趋势恐将持续加深。

那么,美国经济的结构性优势还在吗?其深厚的金融市场、丰富的资源与企业家精神尚未完全消失。减税与放松监管或许仍可带来增长,尽管效果未明。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经济例外论”的两大引擎——劳动力和生产率——正在熄火。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自2000年以来近3/4的劳动力增长由移民驱动,而在“特朗普2.0”时代,这一群体正面临敌意环境。美国的生产率自2000年以来年平均增长仅为1.5%,高度依赖教育与投资。帕特森称,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和国际开发署的预算被削减,正在“扼杀”美国的博士人才培养体系。

美国“经济例外论”的泡沫破灭并非是悬崖式的,而是一场缓慢的滑坡。这一过程的开始早于特朗普,结束也将晚于他,其背后是全球竞争、财政透支、人口结构变化等超越任何具体个人的深层力量。全球都需要面对一个新的现实:美国不再是那个独一无二的经济巨人,而只是诸多强者中的一员。如今的问题不再是“美国经济例外论是否正在终结”,而是“它还将坠落多深”。(作者是财经评论员)


【责任编辑:申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