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在明心街生活,周边街坊早已习以为常。(记者 倪黎祥 摄)
芳村明心街有个“盲人大院”,60根盲拐杖每天都在水泥地面敲击响起“嘟嘟”声。他们都是1950年解放军南下在珠三角各地收容至穗的盲人乞丐,1951年被政府统一安置在芳村盲人大院旧址明心学校内,其后办福利工厂、建盲童学校,生活至今已近半个世纪,还剩下60余个盲公盲婆。
6日下午,记者沿着盲人行道从明心街广州脑科医院对面的一条小巷转入盲人大院。院内是一栋老旧的筒子楼以及一排老式平房,不时从房内传出的狗叫声在这个清静的大院显得格外响亮。
小巷最深处一间平房的住户曾伯是盲人大院的首批住户,在大院盲童学校读过书,还在福利工厂做过多年,今年70岁的曾伯近50年就呆在这所百年大院。
曾伯告诉记者,他原籍惠州,9岁时患上夜盲症,贫困的父母迫于无奈将其背到县城街头行乞。1950年解放军解放惠州时收容街头乞丐,当年12月底解放军将这一批盲人乞丐用船送至广州,后辗转统一安置在芳村的明心学校(即今天盲人大院)。当时年纪尚幼的曾伯与其他盲童一起被安排进明心学校读书。明心学校是19世纪80年代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后被人民政府接收,改造成一所盲人教养院。
曾伯回忆道,当时明心学校一带十分荒凉,只有对面的精神病医院(即现在广州市脑科医院),其余地方都是果树林。他还记得他们常常三两结伴去上市趁墟,“买点零食吃”。
共同爱好音乐曾伯高婆喜结连理
1959年,政府将明心学校改造成一所福利工厂,这时已长大成人的曾伯进入工厂上班,他们的工作以麻绳、铁制零件加工为主。
回忆起福利工厂的这一段生活,70岁的曾伯像小孩一样兴奋了起来。他说,当时盲人的所有生活费都是政府拨款,而工厂加工还会发奖金,“最多一个月能发20多元”,这在当时可是笔不小的巨款,所以一到假期他就与盲人工友到广州城区找吃的,“什么大同酒家、莲香楼之类,我们经常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