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情况介绍
我国政府在加强大熊猫栖息地自然保护的同时,积极进行了大熊猫迁地保护的实施与研究。1980年,我国政府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联合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大熊猫的饲养管理、科研繁殖、行为生态、疾病防治及野外放归研究以及公众教育等工作。 作为世界上大熊猫“移地保护”的核心机构,研究中心长期以来,积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交流与合作,从野生大熊猫生态、行为、种群动态以及主食竹类研究到依托6只救护大熊猫开始的大熊猫饲养与繁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尤其是从1991年到现在,经过十余年的潜心研究,研究中心克服科研技术上的重重困难,在饲喂乳及配合饲料的研制、种公兽的培育、雌性大熊猫的繁殖生理、外源激素诱导技术、精液冷冻、人工授精、发情行为诱导、母兽育幼行为、种群遗传、肠道正常菌群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率先突破了圈养大熊猫“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等三大难关,先后培育了盼盼、新兴等9只具有良好自然交配能力的雄性大熊猫,并使能正常发情配种的雌性大熊猫达到15只,保证了育龄雌性大熊猫均能受孕产仔,大大提高了雌性大熊猫的受孕率,幼仔的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1990年至今,研究中心共人工繁殖大熊猫85胎129仔,成活110只,使卧龙的大熊猫圈养种群迅速增长至128只,占世界圈养大熊猫种群总数的60%以上,为补充壮大大熊猫野外种群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与此同时,研究中心的圈养大熊猫种群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最具活力的大熊猫圈养种群。 2003年,研究中心率先启动了大熊猫野外放归前期培训研究,将人工繁殖的两岁大熊猫祥祥放归山林,进行放归前的野化训练,积累了大熊猫人工繁殖个体后代放归、大熊猫小种群的迁移放归、野外救活大熊猫的顺利放归等方面的重要理论依据。 为了有效保障大熊猫人工种群安全,避免因为疾病等因素对大熊猫的影响,研究中心最早进行了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合理分群,建立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2005年,研究中心又率先提出“爱心饲养”理念,通过建立饲养员与大熊猫之间的良好信任关系,提高大熊猫的在饲养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在非麻醉状态下90%的受训大熊猫均可进行肌注、80%以上受训大熊猫均可采血;好几只雄性大熊猫可徒手人工采精;数只妊娠期雌性大熊猫可在非麻醉状态下对进行B超检查,全程监测了大熊猫胎儿的发育过程,并为大熊猫的妊娠诊断提供了准确、及时、可靠的科学数据;每只产仔母兽均可进行初乳采集,为人工育幼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研究中心大熊猫繁育研究技术的突破,不仅聚集培养了越来越多的技术人才,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先后出版了《大熊猫人工育幼研究》、《大熊猫繁殖研究》等9部专著,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500多篇,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各类奖项8项。同时,还为多家国内外动物园大熊猫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今天,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不仅成为全球最先进的大熊猫人工饲养 繁殖与放归技术领域的代表和“世界大熊猫移地保护的旗舰”,也成为国际最重要的大熊猫研究与交流平台。 随着繁殖、圈养数量的快速增加,研究中心已经成为了全国野生动物保护公众宣传教育需要的大熊猫主要输出地,将无繁殖能力的大熊猫提供给国内大型动物园,联合开展大熊猫保护事业公众教育活动。目前,研究中心已经向上海野生动物园、南昌动物园、广州动物园等国内动物园、研究机构提供了28只大熊猫开展公众教育活动。同时,在国家林业局的领导下,向美国、奥地利、日本、泰国等 国家的动物园派出了“友好使者”10余只大熊猫进行饲养繁殖合作研究,取得繁殖大熊猫幼仔6只的成绩。 在未来的日子里,研究中心将大力拓展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大熊猫饲养管理、繁殖、疾病防治等科研合作领域,让大熊猫这一物种能够继续繁衍生存于地球上,成为人类亲密的朋友、邻居与和平友好的使者。(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