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亲自来到场馆视察
邓小平与运动员的合影
直到1990年7月3日,86岁高龄的小平同志第二次来到亚运村视察新建的亚运会场馆,站在附近的高架桥上,看到眼前宏伟的建筑群,满意地问伍绍祖和张百发:“你们办奥运会的决心下了没有,为什么不敢干这件事呢?建设了这样的体育设施,如果不办奥运会,就等于浪费了一半。”这时距北京亚运会开幕还有两个多月。小平同志这一问,使中央最后下了决心。
让亚运会为奥运演习
经过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到1989年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978年的4.67倍,人均GDP增长近4倍。经济实力大增的同时,中国迎来了第十一届北京亚洲运动会。而在准备之初,小平同志就明确地讲这次办亚运会主要是对中国奥运的宣传,为申办2000年奥运会打基础、做榜样,等国内条件齐备了就申办奥运。
而在国际上,这种观点已经广为流传。确定奥委会举办城市,一般都要提前六七年。1988年举办城市汉城(现韩国首尔)已经确定。申办1992年冬、夏两届奥运会的活动早已热火朝天,我们尚无准备。申办1996年奥运会,对中国来讲仍显得有些早。而且1996年还是近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一百周年,国际舆论都倾向于在奥运的发源地希腊举行奥运会。国际体育界甚至更早就开始了“2000年奥运会在北京”的讨论。
1987年,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国际奥委会全体会议结束后,在萨马兰奇主席主持的宴会上,一批德国记者和我谈到了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可能性。虽然当时中央尚未表态,他们却斩钉截铁地说:“国际奥委会大多数委员都愿意北京举办2000年奥运会,所以德国的城市都不敢提出申办。我们德国记者也支持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