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商品经济在我国一些地方逐步解冻,手工制品、农产品摆上了集市,然而长途贩卖、“弃农经商”摆地摊做小生意仍被当作投机倒把行为加以打击。此时,在浙江中部贫困的农业小县义乌,一些人开始偷偷摸摸地做起了贩卖日用小商品的生意。1980年,有5个子女的义乌农妇冯爱倩看到别人做小生意赚了钱,便也开始在县城一个自发的“马路市场”摆起地摊。 1982年5月的一天,42岁的冯爱倩鼓足勇气站在了义乌县委门前,准备堵住新来的县委书记谢高华,跟他讨个说法。对于家庭生活拮据的冯爱倩来说,她实在想不明白,自己辛辛苦苦地卖点别针、鞋带和钮扣,挣点小钱,怎么就成了“资本主义的尾巴”?见到了谢高华,性情直爽的冯爱倩劈头就问:我做点小买卖养家糊口,政府为啥不让…… 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和普通农妇冯爱倩的争论进行了一个下午。最后,谢高华告诉冯爱倩:你回去摆摊吧,我告诉有关部门不查你们。随即,在谢高华的主持下,针对农民进城经商和开放集市贸易市场这两个议题,义乌县委、县政府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反复讨论,并于1982年8月毅然作出一个大胆决策: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1982年9月,简陋的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诞生了,冯爱倩成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第一批经营户。当年的冯爱倩怎么也不会想到,为了解决生计问题去与县委书记评理,竟然无意间催生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此后的20多年间,义乌小商品市场数次易址、扩建,逐步转变提升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商贸城,发展成全国性小商品流通中心和国际性小商品采购基地,被联合国、世界银行、摩根士丹利银行评为“全球最大的日用商品批发市场”。 2008年10月的一天,我们在义乌见到了68岁的冯爱倩。老人身材瘦小,但精神矍铄,目光中透出义乌人的精明。冯爱倩的5个儿女中有4个是生意人,而她自己已经退出商海,安心养老了。谈论起当年的事,老人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冯爱倩说:义乌能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是我的功劳,“靠的是党的政策好,靠的是我们义乌人勤劳。”
10月24日,冯爱倩找出当年自己摆地摊时用过的算盘,向记者讲述她的创业经历。新华社记者谭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