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长安大戏院[组图]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10-31 发表评论>>

抗美援朝时期的长安大戏院(长安大戏院提供)

 

  

80年代的长安大戏院(长安大戏院提供)

  

现在的长安大戏院门前

  现在的长安大戏院的门脸儿特别可爱,白天看了敞亮、透明,到了傍晚有一种奇怪的神圣和神密。

  长安大戏院是有着近70年历史的老字号的戏院,原址在西单路口,始建于1937年,二层楼,能容1200名观众。创建人杨守一喜好京剧,是北京著名票友。长安大戏院原址,是京都著名的日升大杠房的一个大仓库,后因萧条停业,转让杨守一,经一年多兴建,于1937年2月1日举行开幕典礼。首场由著名京剧演员奚啸伯主演《失街亭》,胡菊琴主演《玉堂春》,压铀戏是金少山主演的《白良关》。那时候“长安大戏院”几个字得从右往左念,大门口常常立一小黑板儿,上面写着每天要演的戏。1989年以前长安大戏院在西单地铁口那儿,门脸儿特破,跟右边的包子铺就隔一堵墙。后来为了建首都时代广场和边儿上的一堆大厦,1989年长安被拆了。

  1994年,不知什么原因北京的媒体像是忽然想起了还有个长安大戏院,那一年,人们提到长安最多的是:号称“中国第一街” 的长安街竟容不下一个戏院?到了1996年9月人们终于见到了在长安街东边重新开张的“长安大戏院”,而这期间的整整七个年头,北京人看戏、听戏没有像样的戏院可进。易地新建后长安戏院于1996年9月27日金秋之季重张开业,从西单路口迁址落座于中国第一街———长安街的建国门内7号。她保留乐老戏院古朴、典雅的民族风格,并配有现代化的舞台设备及其它的剧场设施。可容纳近800人的观众厅采用仿明清风格的装饰,前区的红木桌椅,手绘婴戏图案茶具,清宫食点可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明清时代的戏园。

  解放前北京没有话剧团专用的剧场,而长安大戏院在同行业中,是上演话剧最多的剧场。名剧《日出》、《赛金花》、《茶花女》、《复活》、《秋海棠》等话剧都在这里演出过。著名演员白杨、张瑞芳、舒绣文、李景波、项鲲、谢添等,都曾在这里登台献艺。

  从前著名演员,几能挂头牌有号召力的,全都自成班社,很少与其它剧团同台演出。长安大戏院主办多次营业性合作演出,如1943年8月的一个晚场演出的合作戏,就有李多奎的《钓金龟》,肖长华、叶盛兰的《连升三级》,孙毓鲲、侯喜瑞等的《连环套》,尚小云、奚啸伯、姜妙香等合演的《御碑亭》中的折子戏,大轴是谭富英、金少山、张君秋合演的《二进宫》,深受广大听众的欢迎。

  解放后1950年夏季,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首长在这里欣赏了李少春、叶盛章演的《三岔口》,梅兰芳、刘连荣的《霸王别姬》,长安大戏院获此殊荣,名大增。

  现在长安的上座率高得惊人,每年都在450场左右,最多的一年有六百多场。“坐收场租”在长安只占20%,其它的都是长安组织人挑戏、挑演员。外省市院团来北京演出最认长安。早年,长安也演话剧,1998年姜文的《科诺克或医学的胜利》在长安连演10场不衰,陈佩斯的《托儿》也是从长安走出去的。长安大厅两侧有两个特色小店,跟戏曲相关的东西在这儿几乎都能淘到,包括绝版的《中国京剧艺术人物造型》,中英对照,上下两册。

  老长安大戏院曾与古老的戏曲艺术和老一辈的戏曲艺术家们同辉煌共沧桑!

责任编辑: 杨楠文章来源: 中国网综合
[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进入论坛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