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30年变脸记:从没有课本到百家争鸣[组图]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11-11 发表评论>>

  孔子地位的转变

  写好的课文会在小组中传阅,并以会议的形式进行讨论。王宏志所在的历史组由人教社资深专家苏寿桐带队,有16个人。

  “落笔之前的总体编写原则,就无法形成统一意见。讨论来讨论去,发现很多问题没法解决,需要请示。”王宏志说,原本历史学界的很多定论在文革期间被“极左”思潮弄得很混乱,大家觉得很多文革期间的用词都无法使用,需要中央高层统一意识。

  针对儒法斗争、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内部的路线、历史教材的下限等六大问题,历史组反复酝酿讨论,最终将自己的看法综合,起草了一份名为《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几个原则性问题如何处理的初步意见》,呈递中央审查。邓小平批示“原则同意”,这才定下了很长一段时间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准则。

  在很多具体历史问题上,历史组成员都存在争议。王宏志就对当时朝代章节的划分持不同意见,她认为秦汉应该作为单独的章节,与战国分割开。“但我是里面最年轻的编辑,那些老师坚持己见,我资历太浅,插不上话。”王宏志笑着摊了摊手。

  “毕竟文革那么多年,一直受‘极左’的思潮影响,当时大家还是小心谨慎的。”王宏志说,并不是所有的历史都一下子扳了过来,孔子的情况就是如此。

  只有经历过文革的人,才明白“批林批孔”的浪潮是多么的汹涌,“孔老二”的名声有多臭。1974年北京市小学常识课本,就直接将《反孔和尊孔斗争的故事》作为历史教材。

  1978年3月第一版、6月第一次印刷的教材中,对于孔子一章的标题仍然是“孔子的反动思想”。正文中提到“他提出了一套挽救正在崩溃的奴隶制的反动主张,创立了儒家学派……孔子的反动思想,后来被统治阶级改造和利用,成为维护封建制度和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当时历史组内部就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不少人提出应该对孔子有更加客观的评价。

  仅仅9个月后再次印刷的教材中,标题已变为“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不过在肯定孔子的同时,特别强调他维护等级制度,表述并没有质的变化:“孔子的思想,后来被统治阶级改造和利用,成为维护封建制度和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

  1986年版中,对孔子思想“精神工具”的提法也被取消,表述为:“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2001年版中,标题变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对他给予充分肯定:“后来,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这一系列的改变,缘于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历史观念的改变。不再需要中央高层特意“打招呼”,王宏志等人也不必再屡次向上请示。“思想越开放,改革开放越深入,我们对于很多事情的认识才更全面,评价也更客观。”90年代已经从人教社副总编位置退下来的王宏志说。

  爱情诗进入教材

  于红艳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回家乡江西上饶,在一所市重点中学当历史老师。头几次登上讲台,让她自信心很受挫。因为她觉得手中的这本教材很难,自己没把握了解透彻,更不用说教学生了。有前辈安慰她说,不只你一个人觉得难,很多老师尤其是理科老师都有这样的反映。

  这一时期,人教社陆续收到各地的反馈,表示78版十年制的教材内容过多过深,老师们吃不消。

  “我们有些低估了文革十年对师资力量和基层教育设施的摧残,而且,编辑们太想把更多更新的知识传授给孩子了。”一位人教社前任领导总结说。之后,教育部采取了改变学制、精简内容等多种措施,出版社也对教科书进行了多次修订和改变,以缓解这种状况。

  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随之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人教社开始编写酝酿已久的“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希望编写一套难度适中,适用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大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全新教科书。这套书的显著特点是从32开的小本变成了16开的大本,同

  时增加了大量的插图,生物、历史、地理等科目采用了彩色或双色印刷。看着就漂亮了许多。

  这套教科书贯穿了整个90年代,几乎所有“80后”都使用这个教材。今天,这些“80后”逐渐进入社会成为时尚文化的主流,“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中的一些特色被追捧。高中语文教科书收录的《致橡树》,来自于现代诗人舒婷。这首现代爱情诗歌进入中学语文教科书,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讨论。

  人教社中学语文室的编审庄文中还记得当时的争议,甚至在他力主选用该诗时,就有同为编审的同事表达了担忧。“我就对他们说,改革开放嘛,试验了再说。结果,教学效果很好,师生都喜欢。”庄文中说,当时的语文教科书里并不缺乏爱情题材,比如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古代的《孔雀东南飞》,但都是爱情悲剧,应该有一篇意象鲜活、更具人性化的现代爱情作品。

  让庄文中高兴的是,当时河南一所中学,语文教师在讲述《致橡树》时,还引导学生自己创作有关爱情的作品,并将这些作品寄给了舒婷。舒婷特意给他们回信,让师生都非常兴奋。

  “高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世界观,引导他们学习优美的爱情诗,高雅一点,总比唱‘爱死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好多了吧。”庄文中赞成引入文学性强的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殿堂,比如金庸小说、先锋派文学等,在选读教材中供学生阅读,以激发学生对文学、情感的多元感知。

  2000年春天,江泽民特地调阅了人教社出版的中学历史、地理教科书。随后,他指示全国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人手一套,加强史地知识的学习。这让人教社编辑们欣慰和兴奋。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标准系列实验教科书的逐步推广,2003年之后,这套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教科书淡出历史舞台。

  教材的百家争鸣

  今天,于红艳已经成为学校历史教学带头人,特殊的经历使她对教科书的发展保持着关注。在她看来,现在的历史书和30年前相比变化太多——最早只要是农民起义,就肯定有大量篇幅,现在只剩下陈胜、吴广以及李自成。

  在人教社根据教育部新制定的《历史课程标准》所编写的2001年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讲授抗日战争的一课名为“血肉筑长城”,其中的重大变化,即以“全民族的抗战”的线索统摄全文,取代新中国成立以来一贯的表述方式——“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片面抗战路线”和“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同样的描述变化还包括洋务运动、义和团等等。

  于红艳甚至不习惯了。多年来对历史词汇的学习和积累,让她有些无所适从。

  更让于红艳不习惯的,是除了人教社的教材外,其他几十家出版社也开始出版教材了。

  这个改变从1986年初见端倪。人教社编审一体的制度被打破,为了使教材多样化,以适应全国各地的需求差异,教育部成立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统一规划和审查教科书。不同出版单位甚至个人都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只要通过国家教委的审查,就可出版并流通。

  针对中小学教科书,国家和地方还先后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选用制度改革、限价措施、发行招标、教科书循环使用等等。

  于红艳倾向教科书实现真正的有序竞争,毕竟竞争有利于全面提高教科书的质量,最终学生受益。当然,她对于历史教科书的改革还有更多期待。

  王宏志、庄文中正打算和人教社的老同事们一起,编写一部《新中国教材史》,记录教科书这些年走过的路,以及自己或者更多人,和教科书的故事。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杨楠文章来源: 京华时报
[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进入论坛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