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08年10月26日卧龙自然保护区耿达乡抢救了震后首只病饿野生大熊猫后,2008年11月5日,又运用红外触发相机陷阱技术,首次在震后监测中拍摄到野生大熊猫。
5.12汶川大地震给卧龙自然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了更加深入了解野生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的种群在地震后的动态变化情况,卧龙自然保护区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合作,在震后不到1个月就冒着次生灾害频发的危险,全面开展了野外监测工作。在9月中旬至10月底的震后第三次检测中,继续运用红外触发相机陷阱技术,在全区全面检测野生大熊猫和伴生动物种群活动情况。监测人员在大熊猫分布较为集中的三江西河和中河、老鸦山监测片区,按每500米的水平距离安放1部相机的取样密度,布设了91个红外触发相机,目的是对比分析“5.12”地震前后野生动物的分布状况的变化情况。红外触发相机共拍摄到绿尾虹雉等国家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若干照片,特别是在震后首次拍摄了野生大熊猫活动情况,为卧龙自然保护区获取准确的野生动物分布信息和动态状况,有制订有效的灾后保护管理计划提供了依据。
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在2008年10月下旬从卧龙耿达镇附近野外救治的一只野生大熊猫。 卧龙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