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夕的马句
马句,1954年至1958年在彭真办公室工作,任彭真同志的秘书。
今年83岁高龄的北平和平解放接管干部、原彭真同志秘书马句同志,和记者谈起60年前北平解放的悠悠往事,仿佛人生又翻到了那波澜壮阔的历史一页。
一匹“小马驹”
马句先生原本不叫马句,说起这个名字,马老打开了话匣子:“抗战期间,我在重庆、昆明念书,重庆的《新华日报》宣传真理、追求民主,抨击国民党的专制、腐败,很受青年学子的欢迎,对我一生影响很大。1946年至1948年,我在北京大学读书,在民主和科学的指引下,认真学习马列著作,积极参与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1948年,我在北大入党。后来因为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撤到河北泊镇华北局城工部学生室工作。到了那儿,我改名马句,意思是我是马克思主义队伍中的一个新兵、一匹小马驹。”
“小马驹”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接待从平津到解放区的大中学生,这些学生被陆续派往到石家庄和华北大学。
一把盒子枪
1948年12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和华北兵团100万大军包围了平津,北平郊区海淀、石景山、丰台、长辛店在12月15日都解放了,国民党军队都退守到了城里。同一天,华北局城工部接到指示,奉令结束任务,全部工作人员和集中在泊镇刚从平津到解放区的青年学生,分两路,赶赴天津、北平进行接管。
22岁的马句被上级分派到北平工作,1948年12月18日,队伍从河北泊镇出发,上级指定张旭(后任北京高级法院院长)、马句和高森三位同志领队,带着100多人步行赶往北平长辛店。说到这儿,马老又给我来了小插曲:“当时张旭同志交给我一个自动盒子枪和一包派粮单,叫我们打头阵,我走在队伍最前面,负责一路上派饭、号房子,解决队伍的吃住问题。走到保定北关的一个村,村长听说有一支大队伍来就躲起来了,我立刻让人把村长找出来,故意拿出点儿派头,大声质问他对解放军是什么态度。村长本来想推脱,可一眼看见了我穿着草绿军官服和腰里的盒子枪,顿时换了一副笑脸,他以为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部队的团干部哪!我告诉他,我们队伍要北上,今天先率一个连打前站,你一定要尽力安排好。他马上痛快地答应了。后来他告诉我,之所以躲起来,是因为这段时间过的队伍太多,村里老乡忙着接待,太疲乏了。”挎一把盒子枪就解决了部队驻扎的难题,马老至今说起来都觉得是桩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