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检阅的战斗机带着枪弹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的阅兵,具有标志性意义。“阅兵的地点选在哪里,曾经有过争论。”姜廷玉说。
当时指挥所提供了两个方案:一是天安门广场,一是西苑机场。因为西苑机场没有检阅台,最终定在了天安门广场。
为此,周恩来紧急批示,迅速改建天安门广场。
与此同时,受阅部队进驻北京近郊,开始阅兵训练。第67军199师是唯一代表陆军参加检阅的部队,一万多人里要选出1000多人。一个多月间,战士们顶着烈日训练,很多人晒脱了皮,磨烂了裆。
10月1日凌晨5时,负责广场安全保卫的工作人员突然看到了周恩来的身影。
周恩来沿着警卫路线看了看,凡是毛泽东所要经过或停留的地方,他都一一过问。他看到金水桥后边新搭起的两座观礼台,马上问陪同人员,是否经过试验?牢不牢固?工作人员说保证牢固,搭好后警卫师拉来一个营,登上每个观礼台,做上下跳动10分钟的试验,也没一点问题。
按照当时制定的阅兵方案,空军不参加阅兵式。因为空军参加检阅仪式难度很大,而当时飞机和飞行员极为有限,大多数是从国民党军队中起义过来的,缺乏装备技术,基础薄弱。
1949年9月初,中央军委召开阅兵会议,传达飞行中队受阅的命令,飞行中队抽调了17架性能好的飞机,编成6个空中分队,准备参加开国大典。
10月1日凌晨3点,飞行员们来到南苑机场。下午15时,开国大典举行。飞行员们出发前,对着国旗立下誓言:我参加检阅,一旦飞机出现故障,宁愿献出生命,也不让飞机掉在广场和附近的建筑物上。
“这支空中受阅部队还有一个秘密,就是当时执行防空警戒任务的4架战斗机也参加了检阅,上面还装有防敌侵扰的枪弹。因为当时仗还没打完,一旦出现敌情,要求受阅部队必须能够立即投入战斗。”姜廷玉说。
在这次阅兵里,还有不少类似的“战略准备”,聂荣臻就曾下了一道极为严格的命令:正式阅兵那天,万一遇到敌机空袭,要原地不动,保持队形。
此后,每年的国庆,北京都要举行大阅兵,到了10周年时,阅兵式的规格和武器装备都到达了空前规模。
这次阅兵,取消了骑兵、三轮摩托车和口径在100毫米以下的地炮、高炮方队;徒步方队横排面由20人增加为24人;空军受阅编队由5周年时的3机增加到5机;飞机总数由111架增加到155架;受阅飞行高度降低100至150米。
“这次阅兵还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参加检阅的武器装备的国产化程度大大提高。‘五九’式履带牵引车和99辆巨型坦克,是中国制造的第一代主战坦克;在6种型号的火炮中,5种都是我们自主研制的。”
那一年之后,每年都如期举行的阅兵仪式却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