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科技崛起60年[组图]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8-03 发表评论>>

       新中国科技脉络图

       从被看作消费事业到“第一生产力”、“四化”的关键,从批判“科学救国”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制定实施,再到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科学技术在新中国演绎着一场惊心动魄的故事。

      “科学春天”到来前的惊雷

      “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命题,不容易啊!”   

      “文革”十年,中国科技遭遇了一场浩劫。1975年邓小平二次复出,即着手进行整顿工作,这被科技界人士誉为“破坏中的'亮点'”。

       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

       1985年中央作出《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下称决定),揭开了全面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曾参与制定这一政策的吴明瑜说,这个改革决定的基本点是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承认技术的商品属性,开拓技术市场,促进技术和经济的结合。改革科技事业拨款制度是决定中极为重要又非常具体的改革措施。

      中国科技史上的第一个规划

      1956年制定的“12年科技规划”,使中国在短短七八年时间内,跨入现代科学几乎所有领域的大门,但其“台前幕后”的故事至今鲜为人知。

      1956年1月,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同年开始实施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下称“12年科技规划”)成为新中国科技发展的新起点。

      铸造中国科技的“火车头”

      建设以中国科学院为中心的全国科学研究工作体系,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经历了怎样的风云变幻?

      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号召“向科学进军”,宣布国家即将制订12年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集中最优秀的科学力量和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科学研究方面”;要“用极大的力量来加强科学院,使它成为领导全国提高科学水平、培养新生力量的火车头”。

      第一部“科学宪法”

      在中科院乃至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上,有着中国第一部“科学宪法”美誉的“科学十四条”具有特殊地位,它是新中国科技政策的关键点之一。中科院在“十四条”的制订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科技崛起60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实习生文章来源: 新华网
[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进入论坛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