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手表”。1973年刚参加工作,手表是当时重要的物件,手腕上有只表,说明是个“有单位有工作的人”。当时的表也少,“上海牌”、“北京牌”再加上天津的“海鸥牌”。上海全钢十七钻,120元;北京全钢十七钻,110元。10块钱是一个月的饭钱。于是买了“北京牌”。这只表,一直戴到上大学。上大学后,出现了电子表,从此“北京表”也不再风光了。
北京手表
“永久牌自行车”。1977年我从秦岭工厂调回四川,厂里的工友把一张自行车票送给我,于是我买了一辆28型的永久牌自行车带回四川。十分爱惜,天天骑用后擦拭得锃亮。第二年,上班途中遭遇飞来之祸,路口在大树上砍树枝的人没有警戒,砍落的树干将我砸伤,自行车被砸得两只车轮还立着而三角架却挨着地皮。我因伤不能上班在家养病,抓紧复习功课,因祸得福考上了大学。砍树的人赔了一副三角架,修配好自行车,送到家里。母亲觉得这车差点要了儿子的命,在我上学期间便宜地卖掉了它。
永久牌自行车曾一度是流行的交通工具
我进大学后,中国国门大开,全球化浪潮让时尚的新物件如走马灯出现在生活中,太阳镜、电子表、砖头录音机、电视、彩电、电话、寻呼机、大哥大、手机、电脑……盛世富民啊,于是前30年的这几件物品,清晰地勾勒出共和国艰难起步中,一个普通公民的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