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赴云南学艺重拾孔明灯手艺
曹老告诉记者,13岁时他随父亲从河南新野来到襄樊。从小喜欢绘画,后来又学了摄影,还到湖北艺术学院进修过。1961年,他被调到文化馆,也就是现在的市群艺馆。
文化馆干部要求大家“一专多能、多才多艺”。曹大爷学会了拉二胡、化妆、改剧本、烙画。
由于爱好艺术,几十年间,他又学会了蜡花、布贴画、剪纸、泥塑等手艺。
1993年春,为迎接诸葛亮文化节,曹大爷被安排到历史文化名城办公室宣传科,专攻孔明灯制作。
由于此灯的制作工艺在襄樊失传多年,只有高龄老人见过。曹老开始到处查找资料,进行民间走访。
听人说云南西双版纳有种“天灯”和孔明灯很接近,他和同事立即前往学艺。
西双版纳的“天灯”大如房子,由枸皮纸、竹条等材料制成。放飞前要先用篝火充气,待气充好时,再点燃浸好牛油的布条,方能起飞。
回樊后,曹老立即着手制作孔明灯。他按“天灯”的做法,缩小尺寸,尝试各种材料,反复实验。
他又将材料换成既轻又坚固的拷贝纸和细铁丝。不选用充气慢、燃烧时间长的浸牛油布条,改用燃烧快、充气快、燃烧时间短的酒精和牛油布条。孔明灯短时间就可迅速放飞,燃烧时间也持久。
为了让燃烧捻子更卫生环保、更易于保存,曹老又尝试用塑料袋将其密封,再置于铁圈中。
他前后试做了近千盏孔明灯。为了能更快放飞,几经摸索,他将原先的平顶造型改良成尖顶的“火箭造型”。
花色繁多瞬间可放飞
2002年,在湖北省首届绝活大赛复赛现场,曹老制作的襄阳孔明灯几秒钟就直冲云霄。
由于成功将失传许久的襄阳孔明灯艺术重拾起来,曹志难因此被誉为“襄阳孔明灯复制第一人”。
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大风车”、“走遍中国”、“魅力城市”等电视节目都邀请曹老录制过专题,介绍襄阳孔明灯。
据介绍,目前市面上卖的孔明灯多产自浙江。
这种灯颜色单一、蜡质燃料不易点燃,遇到大风很难放飞。而曹老制作的孔明灯花色繁多,并能在点火后瞬间放飞,安全性、稳定性高。
即使应一些企业和单位活动的要求,曹老也只在节日期间,组织过下岗工人小规模生产孔明灯。平时,很难觅到襄阳孔明灯的踪影。
曹老表示,做这种传统的孔明灯其实并不难,但很多人只会裁纸、糊纸,并不会绘画、刻板。只要有人愿意学,他都乐意教,但能学会的人不多。
谈起襄阳孔明灯的现状和未来,老人显得很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