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遍山村 合作医疗气象新 一九七四年九月 集体创作
哈琼文(画家):1959年,上海人美的编辑向我组稿,要我为建国10周年大庆创作一幅重点作品。当年节日庆典活动的群众队伍中,总有穿着各式漂亮服饰的妇女和孩子的身影。“毛主席万岁!……”欢呼声此起彼伏,人们热泪盈眶。《毛主席万岁》的作品构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当时画了许多草图,其中一幅抱着孩子的妇女,毛主席画像仍留在小稿中。在淡的玫瑰色的烘托下,那位黑发黑衣妇女特别耀眼,画面色彩对比强烈、响亮,主体人物特别突出,但背后的毛主席像很抢眼,使画面出现两个中心,分散了看画者的注意力,我想去掉主席像,但苦于没有胆量。在领导审稿时,其中的一位领导以商量的口气提出:“画中的主席像拿掉好不好?”我马上接上去说:“好,好!”回到创作室,赶快用水洗干净肖像,接着以调了白粉的淡玫瑰色把洗干净的部位虚虚实实地画了大片的花团,改完后竟丝毫未留下修改痕迹。为了把母女的目光引向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在画面的左上角我画一个华表,使观画者也跟着妇女、华表的指引似乎见到了毛主席。稿件再次送审,获领导们一致同意。
朱海辰(美术评论家):《毛主席万岁》当年取得巨大成功,因素有很多,重点归纳起来有二:首先画家把抽象的政治口号,成功地演绎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画面形象;其次画家把来自日常生活的素材,成功地上升为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
李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毛主席万岁》出版以后,社会反响强烈。作家冰心于1960年发表了《用画来歌颂》的文章,赞美这幅作品。她写到:“……我们还能想象到这幅画面的前前后后。比方说:这个年轻的母亲,和北京的六百万人民一样,从一早起,就满怀欢欣地来迎接这个幸福的节日,她把她家的小宝宝——她一定有一个很有意义的名字,还是不替她起名为妙——细心妥帖地打扮好,衣服和鞋袜的颜色,都配合得很调和,最后在她很细的小辫上,结一根小缎带……”
冰心还建议,将这幅画印成美术明信片,作为贺卡寄赠外国友人,也让大家感染到和平幸福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