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国的画作:工写结合 彩墨交融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04-01 发表评论>>

 

工写结合 彩墨交融——读张玉国的画作

  我与玉国君交往多年,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个典型的东北汉子,为人仗义、豪气,也纯真、实诚。记得是通过好友韩敬伟介绍,玉国就带着他的作品找到我。当时他刚从鲁迅美术学院毕业不久,艺术思维十分活跃,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有些作品是画在木板上的,重彩厚涂;有些则是画在宣纸上,水墨淋漓;画面多具有超现实的意味,以物象的主观组合、构成为主。孙美兰先生曾称赞他“创造了一个浮动着梦幻般明灭缭绕的精神家园,获得艺术上独立自在的审美品格。”

  这些年,与玉国虽然见面不多,但我知道他一直在执着地进行着自己的艺术探索,他的作品曾参加过国际国内很多大型美术展览。并先后在中国美术馆、深圳博物馆、珠海市博物馆及新加坡等地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出版过多种作品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美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韩敬伟、北京大学教授李爱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纪连彬都曾撰文,对他的艺术探索多有肯定和赞誉。

  纵观玉国的画作,多使用重彩,但又区别于传统的工笔画,他以自己的方式,突破了传统工笔重彩画的审美模式,并以水彩色、水粉色、丙稀色入画,借鉴西方的画面构成与装饰美感,注重用笔的随意,追求水墨与色彩相互融合渗透所产生的肌理变化。玉国的水墨画,也与书写性的文人写意画拉开了距离,他尝试将丰富的色彩变化引人水墨画创作,创造了一种自己的工写结合、墨彩交融的表达方式,形成了自己抒情写意的画面结构和艺术语言,既不同于以简单固有色组合的大花布式的工笔重彩画,也跳出了传统文人画的笔墨语言套路。

  自由而真诚的个性化创造,是艺术创作的立身之本。对于当代画家来说,需要在当代艺术发展的多元格局中不断审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审美关系,确立自己独特的审美关注点,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各种艺术营养,准确把握自己的艺术方位,丰富自己的艺术个性,不断锤炼自己的艺术语言,逐步完善自己的艺术风格。玉国君有作为画家重要的品质:真诚、执着和不懈追求的顽强品格,我期待着他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不断有更新更精更美的作品问世。

  王志纯 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编审,著名美术评论家

  玉国对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有认识;对中国绘画的本质追求有理解,尤其对魏晋以来传统文人的艺术迎求的深刻体验;他也对中国画独特的表现方式有充分的实践;同时他也很钟情一些西方现代大师的艺术表现。玉国的审美趣味的形成与他个人特殊天赋、童年经历、生活经验、教育经历、艺术实践分不开的。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构成了他的审美趣味的个性特征。而他的审美趣味往往成为他主体进行美的创造和欣赏的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审美判断的标准。

  清华大学教授 韩敬伟

  玉国内心总有一种心里形式,这种内在的心理形式是他对生命体验的一种内在形式,为外在形式提供了可能性。玉国几十年的艺术实践活动,都为这种内在形式寻找、创造一种破译情感信息的方法。他主要通过形态、色彩、质地这些视觉因素来表达。在整个作画过程中,他运用各种视觉因素的搭配组合表现,把握一种他认为富有节奏的一种创作,来印证他内在心灵对大千世界的感受,这就是他的绘画。

  清华大学教授 韩敬伟

  他认为形式表现是简化了的生命形式。他的画无论画的是什么,都已经形成了符号化的形式,目的是把复杂、深奥、丰富的人类感觉简化、清晰为一种画面形式,使模糊的生命存在得到清晰揭示。他通过把握形态、色彩质地等因素的有机组合,来传达生命形式感受到的基本特征,这是通过生命复杂的现象,进入生命内质表现的行为,由于他所表现的具有抽象结构的体现,所以形式建立的很有秩序,摆脱含混杂乱局面。

  清华大学教授 韩敬伟

  玉国的画发展空间极大,画面形态秩序在长期的时间中还可以把握的更好些;他的色墨结合尝试还能搞的更精妙。玉国的画面在质地变化的追求意识很强,这源于他对质地表现上的研究与实践。质地变化作为一项视觉要素,是最富视觉刺激的因素,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主动和有节制使用人并不多见,希望他能够有一个很好的探索结果。

  清华大学教授 韩敬伟

  玉国潜心于高远的艺术追求,竟传奇色彩地幽居到深山里去,在门室之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感受天地灵气,倾听天籁之韵,惨淡经营自己的艺术世界,渐进天人合一,物我神游之境,栉风沐雨,春花秋月……先后竟达十年之久,许多惊世核俗的新异作就是在这“修炼”的孤独中炼成的。

  著名作家 刘万石

  观玉国之画,我便骤然生此怪思野想,意不能止,情不能己。他的梦幻系列组画,犹若无标题音乐或意识流淌的朦胧诗,其画面语言是潜在的,能动的,是一些色块与线条、光影与明暗的参差交错,构成表达情绪的意象符号,恍惚迷离,云气萦纡,浓淡相宜,把画外之思留给欣赏者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感悟,去创造……

  著名作家 刘万石

  玉国作画,每以音乐伴之,似在生命的律动与神韵的宕跌中寻找抒情的契机和落笔的悠扬,不尽之风致。其《清音》防腐画出了声音的流溢;其《晚风》宛然描摹了风的姿态。是这想象所创造的艺术之美,把人带进纯净的绿洲,幻觉的天国,使现实与理想交映,心灵与自然和谐。

  著名作家 刘万石

  玉国是个粗外细中的人,性格行为具有他名字中玉的品质,做人真诚实在,“义”字更是他交友的指向,20年的艺术探索与追求,从北方到南方的地域上的时空跨越,经历太多,只是对艺术的赤诚依然。

  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 纪连彬

  玉国的作品告别了昨天,现今作品呈现了一个全新的面貌,作品浑厚,大气,更具一个现代人的审美视野与学术性的体验、情感注入自我表达深刻和独创性。

  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 纪连彬

  玉国继承了中国画的传统与现代、写实与写意、东方与西方经典的互溶,特别注重材料肌理,在制作与抒写中通过色墨的对比产生独到的视觉效果。而制作变为全面灵动的消化剂、制作是他语言的一部分,而制作的过程又是他独家妙招中的环节,在制作的初始和完成中起到了诱发与引导的作用,当情感与形象的塑造在画面上不断深化时,他成功的把每个环节连在一起,使意与境的升华更加完美。

  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 纪连彬

  玉国是个独行侠,肩负着使命去完成他的理想,我相信他将自信转化成动力,不论在生活中,艺术中都将去尝试、去体验、去探索,自信会让他在艺术道路上越走越宽。

  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 纪连彬

  张玉国的新作,和以往的创作截然不同,他脱出了近、现代中国画坛上领袖群伦的徐(悲鸿)、蒋(兆和)系写实主义人物画的影响,也不与当代兴起的新文人画趋同。他以现世人文精神的基调,创造了一个浮动着梦幻般明灭缭绕的精神家园,获得艺术上独立自在的审美品格。它不诡谲,却充溢着朦胧美和神秘感。它不俗媚,而隐约着强烈的生命气息和纯情色彩。它不膠著于定法,崇尚自我真性。它不荒率,而企求随手变化、任心所成的创造自由。它的走向迅猛有力;心灵向自然迁移,艺术向久被冷落的民间绘画倾斜,向敦煌匠师的恢宏世界朝圣,向华夏民族同根文化崇尚的纯良本性复归。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孙美兰

  玉国以“重心灵、重感悟、重客观自然、重天人和谐”的中国艺采精神为基点,反 东方古老文化传统,消化西方 现代、后现代艺术和综合的、实有和虚幻的、近观和遥感的,种种复杂因素,交相杂揉;浑铸一体,在今日开放的多重文化背景上着色落笔,展示一种如幻如梦、恍兮惚兮、流变之美的境界: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孙美兰

  重新审视玉国及其画作,让我读到的不仅仅是感动和坚持,更是来自于其内心深处的呼唤与祈盼。人生的丰富必然导致其艺术内涵的丰富。玉国绘画所绽放出的实实在在的美是他充实善好人生的体现。在形成自己绘画风格的同时,他也在重构着独特的自我价值,并且不断地完美着对美的认知。

  北京大学教授 李爱国

  怀抱着希望的他披荆斩棘地走过了重重的坎坷路。在对自己艺术价值的发现中,他不只接纳着,也在提供着;不只贡献着,也在享用着。

  北京大学教授 李爱国

  当狭义坦荡与敏锐细腻交融,当幻想灵性与现实情境交汇,当玉国的画品与其更为出色的人品结合时,我看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勇往无前的力量。希望玉国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不断完善着自己的作品和美丽的人生。

  北京大学教授 李爱国

  张玉国创造了一个既有现实生活的亲切感,又带有某些神秘意味的造型世界。他将线的节奏、形的构成和富有魅力的色彩交织在一起,将东方和西方的艺术手法溶为一炉,在满密的章法里像乐队指挥家一样细心经营着每一部分的表现程度,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和谐样式。他的这些手法和他力图表现的情思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了他那缜密之中见空灵,不经意中见慧心,以浪漫之思表现他那种与客观的自然景像交融互渗、活泼、抒情恬静的艺术特色。

  著名画家宋雨桂

  张玉国不寻常之处在于他全身心投入一种“坐久浑亡身世外,僧窗冻月夜深明”的生活,多年来沐浴南山的春雨秋风,遥领自然神秘的回响,而后将心灵的缕缕情丝,织成如诗、如梦般的图景,并在游离的笔意中,幻化出心灵深处的生命节奏。

  著名画家宋雨桂

  张玉国在他而立之年显示了他的才华,当然也仍然有他暂时尚未完成的课题。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社会上,艺术品的经济价值,使许多画家找到了生活的出路,但还没有走出艺术自身的困境,任何一个并不急功尽利而想潜心修炼的艺术家,会从张玉国先生的艺术实践中得到某种启示。

  著名画家宋雨桂

  二0一0年春节,我回老家过年,轻松温暖的过年气氛让我踏踏实实地坐上了返回异乡的火车。父亲如往常一样送我到站台,千叮咛万嘱咐之后,火车启动了,我居然没有哭,这是平生无数次与父亲分别的场景中,我第一次没有哭。父亲挥手的身影已不在视线之内,但我能清楚地感觉到自己嘴角边扬起的笑容。这种变化改写了只要火车启动我就掉泪的“历史”。我多么想跑下去告诉他“爸,我长大了,我不哭了”。

  一个为了绘画不常在女儿身边的父亲;一个为了毕生追求不在父母身边尽孝的儿子;一个为了潜心研究艺术情愿孤寂一生的单身汉…… 这样的诠释听起来似乎有些心酸,却隐藏了他的许多无佘,还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二十多年间,我与父亲共同生活的日子可以计数。但是,他比在女儿身边的父母还关心他这唯一的女儿。从生活起居到毕业升学,从成长中的情绪波动到内心思想的细微变化,父亲就像个影子在我身边,让我感到他无处不在。我和父亲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秘密,我们的沟通总能擦出思想的火花,他以朋友的方式启迪着我,教育着我,培养着我。是他让我相信这世界有爱,有真善美;是他让我懂得“真正的英雄主义是看清这个世界后,依然热爱它”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是他让我在挫折与坎坷中重新正视自己,从而选择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

  如果把父亲对于我的爱比喻为“胜似‘在身边’”,那么,父亲对于爷爷奶奶的孝顺也体现在了他放弃难得的发展机会,回乡全力以赴地为爷爷奶奶看病等事情上。待他再返回那个给他带来欢乐和忧愁的城市时,一切再次从零开始。一个人,一生中,能承受多少次这样的大起大落呢?如今,我深切的感受到父亲对于已逝的爷爷和健在的奶奶,仍然满腹歉疚。

  年已五旬的他对事物仍抱有最纯真最美好的向往,我不知道这是缘于他的品德,还是应该感谢他所从事的这个职业。父亲对艺术的执著总让我这个一事无成的八0后自惭形秽。有时,我觉得他更像“阿甘”,拥有纯净美好的心灵,凭借自己的勤奋,甚至有时把自己逼入绝境去拼搏,以此创造着人生一次次的奇迹。

  有这样的父亲,我对世界无限感激。

  女儿:悦儿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7  


责任编辑: 王瑞芳文章来源: 中国网
[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进入论坛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