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先生品味着历经7个多月时间才“搭建”好的家,欣慰的笑脸上不时流露出一丝苦恼。
被儿子从青岛接来北京的二老,白天在宽大的家中不时感到有些冷清,只有晚上才能和儿子在一起坐一坐。
Δ 追求个性的家居装修 Δ
人到中年的于先生花了7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新家的装修。他在花费上百万元购买了位于北京亚运村的公寓后,又用近五十万元进行了装修。
于先生将新家装修成自己喜爱的欧洲古典风格,客厅不象多数中国家庭那样以电视为中心,而是一座欧式壁炉和旁边的沙发占据客厅的焦点位置。他说在家中与到访的朋友闲谈是他最喜欢的生活方式,所以客厅的装修与别人不同。在家中他还精心装修了一间视听室,木质的地板,墙面和天花板都装上了吸音材料,一看就知道主人是十分专业的音响发烧友。于先生原来学习的是无线电,并十分热爱音乐。现在他拥有自己的公司,专门制做音响设备,经济收入十分可观。因此他有条件购买足够大的房子,并投巨资装修。
虽然一般家庭不会象于先生这样为装修投入那么多资金,但人们对待居室的舒适、美观的追求是一样的。因为将家居装饰一新可以最快捷地使生活变得新鲜而有朝气,并且跟上时代的潮流。而装修的过程会让人得到自己设计生活的快感。近几年,中国人在装修上的投资成为仅次于买房、买车的一项大额消费,带动了建筑装饰业的繁荣。
在于先生家,我们恰巧见到从青岛来看望儿子的于妈妈。于妈妈在青岛的家是一套3居室的旧房子,前两年也装修了一下,只是把原来的木窗换成塑钢窗,把墙重新刷白,把水泥地面铺上强化复合地板,没花太多钱。她说:“老房子,干净就行了。”对儿子家的装修,老太太虽觉得好看,但又觉得太花钱了。她指着客厅里一个硕大的欧式灯座说:“你看这东西有什么用?还花好多钱买,给我都没地方放。
对自己的住宅进行装修,这在中国人过去的生活中是没有的。那时的住宅只是由房管所或各自单位隔几年将墙壁用大白粉刷一遍,对破损处进行局部维修。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逐步取消福利分房制度,越来越多的人将原来的公有住房买了下来。拿到产权证后,人们有了“装修”的概念,开始考虑如何让属于自己的住房更加漂亮、舒适。
装修也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最初,人们大多遵循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实用为首要目的。比如将阳台封闭起来增加使用空间;将厨房水池下面的空间做成储物柜来存放杂物;将老盥洗室的墙壁贴上瓷砖可以在里面冲澡等等。从未涉足过房屋装修的人们,在风格上则是互相模仿,一家人用地板革铺地,相邻的人家就会跟着将地面铺上相同的材料。后来有人觉得宾馆、饭店的装修豪华气派,就在家里也将门、窗框、暖气片用木头包起来,天花板用石膏做花式吊顶,墙上贴塑料壁纸,地上铺化纤地毯。
随着中国的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家庭装修的理念更趋向讲究风格、品味和个性化了,即更强调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适合自己,才是自己的家。”30岁出头的赵雪松对自己家的装修十分满意。他是一家广告公司的经理,学习美术的经历令他衷情于中国传统艺术。他家的装修风格比较现代,却让古朴的中式传统装饰品占据主要位置,传统和现代在他的家里和谐相容。赵雪松的得意之作是在不大的三居室中,布置了一间茶室。木质地板、竹质窗帘,用松木树根制做的茶桌,使这间不大的茶室里飘散着大自然的清新和温馨生活的气息。喜欢茶艺的主人,在忙碌了一天后可以得到完全的休息和放松。
文:侯若虹 图:冯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