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香港、去东京迪斯尼乐园玩,是游客选择假期旅游的主要项目之一。
深圳欢乐谷的欢乐水世界演出,把游客引入了一个神秘的童话世界。
Δ“狂欢”的理由Δ
2004年,香港的一家公司打起“环球嘉年华”的旗帜进入中国大城市巡演。短短几个月时间里,过百万的客流量和超亿元的营业收入让人们耳目一新。
如今的中国游客早已不满足于传统的静态观光旅游,而是更喜欢能参与其中、具有挑战自我新鲜感的旅游项目。
有人说,嘉年华是欧洲的狂欢节。其实,人们看到的嘉年华与中国传统庙会十分相似:那些沙包掷物、套圈等游乐项目,是几乎每个中国孩子都曾在庙会上玩过的;可爱的卡通人物与庙会上的杂耍异曲同工;嘉年华有西式美食,庙会则有中国风味小吃。
与中国庙会不同的是,人们来到嘉年华不仅仅是观看,而是参与其中。嘉年华用声、光、电营造了狂欢的氛围,五颜六色的灯光、震天响的音乐、惊险刺激的游戏、加上大大小小的绒毛玩具奖品,让人们在尖叫、欢笑中忘记所有的烦恼,无拘无束地享受快乐、释放情感。
中国人向来讲究含蓄、深沉,所谓“温柔敦厚”、“宠辱不惊”等,都是要求人们保持内心的平静,并在行动上表现出应有的克制。
但是现代社会似乎有所不同。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来自生活、工作、学业上的种种压力,迫切需要一些方式来排解压力、放松心情,需要在刺激和欢乐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尽管中国人还不习惯用“狂欢”的方式来宣泄情感,但在嘉年华游乐场里,人们可以无拘束地开怀大笑、惊声尖叫。正因如此,嘉年华不单单是孩子们的乐园,它更受到年轻人甚至中年人的喜爱。
黄铮说,嘉年华到北京的时候,他也和同学去玩儿过:“就是太贵了!我们两个人一晚上就花了600多元!而且,你要想玩尽兴,多少钱都能花掉!”去过嘉年华的人,大多对此颇有异议。
虽然中国人在娱乐上的消费比过去增加了很多,但大多数人的消费水平是不能与国外的消费相比的。
嘉年华刚来到北京时,带来的新奇和刺激让很多人“花钱不算账”地玩儿了个痛快。但是今年当嘉年华第三次来北京时,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游客人数减少,很多项目受到冷遇,人们似乎变得理性了,在许多完全凭运气的有奖类游戏面前,不仅人数减少,如果试了几次没有成功,大多数游客都会选择放弃。据说,今年的嘉年华主办方亏损了3500万元(人民币)。
现在很多人倒是对主题公园情有独钟,喜欢它像过去的公园那样有山有水的氛围,并有多种老少咸宜的游乐项目,适合全家一起游玩。他们更希望只收一次门票,不用在园内不断地花钱。
如今的游乐园里,游客年龄分布广泛。不仅有黄铮这样的年轻人组合,有孩子尚小的三口之家,甚至还有三五人结伴同行的老年人以及各地的旅游观光客。
每一群游人都有各自欢乐的理由。黄铮说:“我们已经是大四的学生了,马上就面临毕业、就业的考验。如今的工作不好找,即使找到工作,职场的压力更大。乘着学生时代最后一个暑假,在游乐园的欢乐气氛中享受一天,也能暂时忘记那些令人烦恼的事。”文 侯若虹 图 冯进
〈小资料〉
Δ据《经济参考报》的数字,美国主题公园的人均到访率为0.8,即每十人中有八人曾游玩过主题公园,日、韩为0.5,中国不到0.1。据国际游乐园及景点协会亚洲博览会统计的数字,中国主题公园在未来十年的年增长率估计可达到8%。
Δ 国际游乐园及景点协会预计,2010年亚洲游乐园总收益将达82亿美元,每年平均增长5.9%;而中国地区游乐园总收益13亿美元,每年平均增长7.1%,是增长最快的地区。
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05年5月一项有1129人参与的调查显示,在年轻人当中,66.5%的人觉得自己压力很大,尤其是学生比其他人压力更大。
零点调查公司2004年的一项调查中,41.1%的白领认为自己正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61.4%的白领们正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劳。
Δ“嘉年华”的英文单词是“Carnival”,翻译过来便是“狂欢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