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委书记陈辞介绍海口发展状况
“海口改革开放20年最大的成就是走出了经济泡沫,从一个‘废都’变成了‘绿都’,成为全国少有的理想居住地,一个宜居城市。 ”在海南建省20年纪念日到来之际,市委书记陈辞这样描述海口20年来的发展成就。
近日,陈辞在海口接受了“2008年网络媒体海南行”记者的采访,他说,80年代,海口是全国泡沫经济的重灾区,1000多万平方米的半拉子工程,三四百个亿的债务和银行不良资产沉积在海口。海口因此一度被称为“废都”。
“20年来海口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陈辞面对记者,反问道,继而又自问自答,“不是政府公报中的那些数字,因为任何一个城市累积20年,都会有一个很大的数字。和内地其他城市相比,从总量和增速上讲,我们的发展都是相对滞后的。”
陈辞一字一顿地说:“对海口而言,最大的变化就是换了顶帽子。近20年的恢复性增长,海口现在已经把‘废都’的帽子摘下来了,成了‘绿都’,是全国少有的理想居住地,一个宜居城市。”陈辞的话语透露着感慨,也饱含着扬眉吐气的豪迈。
他指出,在中央强调科学发展的今天,海口的这一成就更凸显其价值,尤其是它的生态环境,这在全国也是最好的。“海口的核心竞争力就体现在这里”, 陈辞说。
转变定位和发展思路是海走出口经济泡沫的核心因素
回首往事,陈辞谈到停缓建半拉子楼的情况。他说,首先,海南通过泡沫经济得出了一个教训,就是海南必须发展产业,而不能靠投机炒作。海南先是炒物流,后来炒股票、房地产,这都不行,一定要靠生产力的提升。形成这样的认识,标志着海南已经走出了低谷,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表现出健康向上的势头。第二点,应该归功于国务院,国家对海南经济特区在宏观调控之后受到的重创给予了特殊关照,给了一些政策,就是处置停缓建工程的政策。第三点,海南省人大常委会、海口市人大常委会针对这一状况,利用特殊立法权作出了《关于加快停缓建工程的决定》,海口市依照这一决定,采取了一些措施。第四点,将过去靠优惠政策来吸纳投资改为由政府来主导,比如说,要求原来报批的总量削减40%,转化绿地。对一部分停缓建工程,政府采取收购的办法,转变为公共建筑,变为学校、幼儿园等等。
陈辞认为,最主要的一点,还是海口城市定位的转变,发展思路的转变,使这个城市增值了。过去大家持观望态度,因为没有市场,现在变为积极投入,觉得高额投资会有回报,有利润。由于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海口经过历届政府十几年的的努力,很好地解决了停缓建工程的问题。而这些因素中,核心是海口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发展思路和定位,由此导致外界对这个地区的市场恢复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