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非遗传承人孙世安和草编技艺
- 马绊草进行粗加工,然后将原材料在水里浸泡,浸泡后的马绊草变得柔软,这就完成材料的处理,可以开始进行正式编织。编织一顶草帽需经过十几道工序,是一项细心的手工活。而一顶普通的平纹草帽,编织完成只需一天多的时间,带有简易粗线条图案的,需三天时间。
【图片故事】非遗传承人陈金生和八极拳
- 八极拳历经三百年的沧桑岁月,以崩撼突击、挨膀挤靠、贴身劲发的独特风格而享誉武林,并在民间广为流传。目前,八极拳已发展到十四世,传播于全国二十余个省、市、自治区,日本、韩国、美国、意大利、芬兰、瑞典、比利时、法国、英国、德国等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也有广泛传播。
【图片故事】非遗传承人康宁和蜀绣
- 蜀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产于四川、重庆等地。蜀绣以其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等独特的风格闻名著称。蜀绣工艺有其悠久的发展历史,西汉文学家扬雄的《绣补》一诗就有赞誉,宋代历史文献中称蜀绣“穷工极巧”。
【图片故事】非遗传承人郭太运和木版年画
- 开封木版年画,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它采用镂版手工水色套印,在画法上继承了汉唐壁画的传统,构图饱满、线条粗犷。北宋门神画在中国绘画史上首开了木版年画的先河,当时的开封,木版年画不仅在民间非常流行,而且宫廷内也设作坊印制年画,由宫廷画家主持。
【图片故事】非遗传承人任金生和工艺毛猴
- 毛猴制作工艺产生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毛猴制作工艺必须是全手工制作而成,用料简单,浑身全是中药。毛猴是使用中药中的辛荑、蝉蜕制作而成,毛猴的头是取蝉蜕的头制作而成,辛荑做身子,蝉蜕的前爪做下肢,后爪做上肢,用白芨粘连制成,作品是表现有关天津民俗民风的生活场景。
【图片故事】非遗传承人吕蓁立和扑灰年画
- 扑灰年画起源于明代成化年间,是一种扑灰起稿手绘年画,产地主要分布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创始人是北乡公婆庙村一个姓王的民间艺人,最初的作品大多是神像和墨屏花卉。到乾隆末年地方上作扑灰年画的人渐多,在李家庄、赵家圈、杜家官庄开办作坊成立画店。到清末鼎盛时期,作画能手蜂起,发展成两个主要的流派:“老抹画”和“红货”。
【图片故事】非遗传承人蒋义东和周村铜响乐器
- 周村铜响乐器生产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据记载,从明代开始到清朝时期,冶铸水平已相当高超。周村铜响乐器发音圆润、清脆、有水音,音色纯正,音量持久,被京剧界誉为“周村派”。1960年梅兰芳到淄博演出,称赞周村啰音好、共振好,振奋人心,烘托舞台气氛1964年又试制成功新编钟,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从太空向全世界播放的乐曲就是周村编钟演奏的。
【图片故事】非遗传承人魏义民和“变脸”泥猴
- “猴加官”又被称为会动的“活泥猴”,是豫中地区独有的民间特色工艺品,流传了近300年,是豫中地区独有的民间特色工艺品。 “猴加官”是取其谐音“侯加官”,暗示官上加官的意思,以表示庆祝祝福,是一种很喜庆的传统玩具。起源于旧时戏曲开场或在演出中遇显贵到场时加演的舞蹈节目。由一个演员戴假面具穿红袍﹑皂靴手里拿着“天官赐福”、“指日高升”、“一品当朝”等字样的布幅逐次向台下展示表示庆贺。
【图片故事】非遗传承人老周和蓝印花布老染坊
- 中国最早的纺织印染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到了十三世纪末手工棉纺织技术已广泛传播,蓝印花布工艺也随之得到普遍应用。周村周家老染房蓝印花布采用纯植物靛蓝染色,用石灰和当地生产的黄豆加工而成的豆面作防染剂,选用100%纯棉布,经过十几道工序上色,通过8-9天的自然缩水和退浆染制而成。穿着舒适,色彩柔和,给人以一种古朴、典雅,回归自然的感觉。
【图片故事】非遗传承人汪顺清的歙砚情
- 歙砚始于唐开元年间,产于江西省婺源县龙尾山,至今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江西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大畈的偏僻小山村,村子背靠龙尾山,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歙砚的产地。他雕刻的作品陆续入选了《中国石砚概观》、《中国当代名家砚作集》等书,在第二十五届中国文房四宝暨全国名师名砚展上获得金奖。2012年,汪顺清创作的《归荷图砚》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